——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曾鞏集》 曾鞏叩頭再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來,承蒙您賜予書信及為先祖父撰寫墓碑銘。 我反覆讀誦,真是感愧交並。 說到銘志之所以能夠著稱後世,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傳相接近,但也有與史傳不相同的地方。 因為史傳對人的善惡都一一加以記載,而碑銘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眾,志氣道義高尚的人,怕後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銘來顯揚自己,有的置於家廟裡,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樣的。 如果那是個惡人,那麼有什麼好銘刻的呢?這就是碑銘與史傳不同的地方。 銘文的撰寫,為的是使死者沒有什麼可遺憾,生者藉此能表達自己的尊敬之情。 行善之人喜歡自己的善行善言流傳後世,就發奮有所建樹;惡人沒有什麼可記,就會感到慚愧和恐懼。 至于博學多才、見識通達的人,忠義英烈、節操高尚之士,他們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現在碑銘裡,這就足以成為後人的楷模。 銘文警世勸戒的作用,不與史傳相近,那麼又與什麼相近呢! 到了世風衰微的時候,為人子孫的,一味地只要褒揚他們死去的親人而不顧事理。 所以即使是惡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銘,用來向後人誇耀。 撰寫銘文的人既不能推辭不作,又因為死者子孫的一再請託,如果直書死者的惡行,就人情上過不去,這樣銘文就開始出現不實之辭。 後代要想給死者作碑銘者,應當觀察一下作者的為人。 如果請託的人不得當,那麼他寫的銘文必定會不公正,不正確,就不能流行于世,傳之後代。 所以千百年來,儘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裡巷小民死後都有碑銘,但流傳于世的很少。 這裡沒有別的原因,正是請託了不適當的人,撰寫的銘文不公正、不正確的緣故。 照這樣說來,怎樣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與正確呢?我說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 明的人是做不到的。 因為道德高尚的人對於惡人是不會接受請託而撰寫銘文的,對於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別。 而人們的品行,有內心善良而事蹟不見得好的,有內心奸惡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惡行相差懸殊而很難確指的,有實際大於名望的,有名過其實的。 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麼能辨別清楚而不被迷惑,怎麼能議論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實事求是了。 但是如果銘文的辭藻不精美,那麼依然不能流傳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 所以說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寫碑誌銘文的,難道不是如此嗎?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雖然有時會同時出現,但也許有時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個。 因此銘文的流傳是如此之難;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難。 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幾百年中才有的。 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為其撰寫公正而又正確的碑銘,它將流傳當代和後世是毫無疑問的。 世上的學者,每每閲讀傳記所載古人事蹟的時候,看到感人之處,就常常激動得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何況是死者的子孫呢?又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懷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銘所以能傳之後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賜一篇碑銘將會恩澤及於我家祖孫三代。 這感激與報答之情,我應該怎樣來表示呢? 第3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古文觀止譯注》
第3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