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天漢二年,李廣利率軍伐匈奴右賢王,武帝召李陵負責輜重。 李陵請求自率一軍,武帝不予增兵,只令路博德為其後援,而路按兵不動,致使李陵步卒五千,深入匈奴,面對數十倍於己的敵軍。 苦戰之後,又逢管敢叛逃,暴露了李陵兵少無援的軍情,單于遂集中兵力圍攻,李陵兵盡糧絶,北面受虜。 降匈奴後,曾與被匈奴扣留的蘇武數次相見。 始元六年(前81),蘇武得歸,修書勸李陵歸漢,李陵以此書作答。 這封信的主旨是為自己的投降行為解脫。 信中戰鬥場面寫得極有聲色,顯然是要說明,當時因為雙方兵力懸殊,己方將帥的不顧大局,武帝處置(誅陵全家)失當,所以,自己投降完全是出於不得已,進而使讀者產生同情;此外,屢用強烈對比,如身處異域而懷念故土,以寡兵深入眾敵而浴血奮戰,蘇武持節榮歸而自己居人籬下,確實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這篇文章,學者多認為系後人偽作。 但《文選》中收入,當系選自《李陵集》中,故其寫作時間最遲不應晚于漢代。 子卿足下[1]: 勤宣令德[2],策名清時[3],榮問休暢[4],幸甚幸甚[5]。 遠托異國[6],昔人所悲,望風懷想[7],能不依依[8]?昔者不遺。 遠辱還答[9],慰誨勤勤,有逾骨肉,陵雖不敏[10],能不慨然[11]?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 終日無睹,但見異類[12]。 韋韝毳幕[13],以禦風雨;羶肉酪漿[14],以充饑渴。 舉目言笑,誰與為歡?胡地玄冰[15],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 涼秋九月,塞外草衰。 夜不能,側耳遠聽,胡笳互動[16],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 晨坐聽之,不覺淚下。 嗟乎子卿[17],陵獨何心[18],能不悲哉! 與子別後,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19];妻子無辜,併為鯨鯢[20];身負國恩,為世所悲。 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為蠻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21],更成戎狄之族[22],又自悲矣。 功大罪小,不蒙明察[23],孤負陵心區區之意[24]。 每一念至,忽然忘生。 陵不難刺心以自明[25],刎頸以見志,顧國家於我已矣[26],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27],轍復苟活。 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為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 異方之樂,只令人悲,增忉怛耳[28]。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倉卒,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29],出征絶域[30]。 五將失道[31],陵獨遇戰,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32],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覊之馬[33]。 然猶斬將搴旗[34],追奔逐北[35],滅跡掃塵[36],斬其梟帥[37],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陵也不才,希當大任[38],意謂此時,功難堪矣[39]。 匈奴既敗,舉國興師。 更練精兵[40],強逾十萬。 單于臨陣[41],親自合圍。 客主之形,既不相如[42];步馬之勢,又甚懸絶[43]。 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44],決命爭首[45]。 死傷積野,余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46],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 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47],爭為先登。 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血[48]。 單于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49],而賊臣教之[50],遂使復戰,故陵不免耳。 第1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古文觀止譯注》
第1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