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春秋無義戰」。 這意思是說,春秋是一個諸侯(軍閥?) 混戰的時代,大家都是為了實際的利益(攻城掠地、搶奪財富之 類)而打仗,大國憑藉實力搶奪、吞併小國,弱肉強食,沒有誰 是為了真理、正義而戰。 這種說法也許過于誇張,但齊桓公伐楚,似乎證明了戰爭的 不合道義。 齊桓公尋找的藉口一望而知是站不住腳的,無法掩蓋 住恃強凌弱的本來面目,繼而赤裸裸地以武力相威脅。 這一典型 事例足以讓人相信那時大多數戰爭的非正義性質,相信強者為王 的競爭邏輯。 不過,這場戰爭之所以載入史冊,引起人們的興趣,並不是 誰是誰非、誰代表正義和非正義的問題,而是在一個「無法無 天」、憑強力攫取利益的時代之中,弱者如何憑藉智慧保護自己的 技巧,以及在強大的武力面前不甘稱臣的精神。 內在的智慧,通過巧妙的外交辭令表達出來,不費一兵一卒,以智慧的力量使敵手心理上先行崩潰,從而達到保存自己的目的。 即使是撇開利益之爭一類背景,單是那些外交辭令本身,也足以 讓人讚賞和驚嘆不已:一來一往,針鋒相對,表面顯得謙恭、溫 和、禮讓,言辭又讓人聽起來不刺耳,而內在的凜然正氣,卻透 過溫和的表面使放手膽顫心驚。 可以說,咱們的祖先在這方面發展出了一整套曾在世界上無 人可比擬的智謀,使他們在戰爭藝術和戰爭謀咯方面處于世界上 的領先地位,至今仍讓我們嚮往不己。 智謀本身是中性的,是一種手段和技巧,可以用於各種目的 和各種場合。 弱者可以憑藉它來保護自己,強者可以憑藉它來巧 取豪奪,陰謀家也可以憑藉它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實際 上,我們也看到了不少把智謀用於各種目的和場合的實例,從宮 廷政變,到坑蒙拐騙,從高層次,到低層次,應有盡有。 由此讓我們想到,咱們國人熱心並擅長於人與人之間的爭鬥,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爭鬥。 我們把自己的聰明才智過多地用在 了人與人之間的爭鬥之上,而不是用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為 更多的人造福之上。 這是否同我們的謀略自古以來就特別發達有 關係呢? 子產不毀鄉校 鄭人遊于鄉校①,以論執政②。 然明謂子產曰③:「毀鄉校,何 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④,以議執政之善否。 其 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 之?我聞忠善以損怨⑤,不聞作威以防怨(6)。 豈不遽止(7)?然猶防川(8): 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9),不如吾聞而 藥之也(10)。 」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1)。 小人實 不才(12)。 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13)?」 仲尼聞是語也,曰(14):「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 【註釋】 ①鄉校;古時鄉間的公共場所,既是學校,又是鄉人聚會議事的地方。 ②執政:政事。 ③然明:鄭國大夫融蔑,然明是他的字。 ④退: 工作完畢後回來。 ⑤忠善:儘力做善事。 損:減少。 (6)作威;擺出 威風。 (7)遽(jù):很快,迅速。 (8)防:堵塞。 川:河流。 (9)道: 同「導」,疏通,引導。 (10)藥之:以之為藥,用它做治病的藥。 (11)信: 確實,的確。 可事;可以成事。 (12)小人:自己的謙稱。 不才:沒有才能。 (13)二三:這些,這幾位。 (14)仲尼:孔子的字。 (孔子當時只有十歲, 這話是後來加上的。 ) 【譯文】 第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古文觀止譯注》
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