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年,太宗跟魏徵說:「從打虞世南去世後,沒有人可與我談論書法了。 」魏徵說:「褚遂良後來在法書上很有些造詣。 」於是,太宗召見褚遂良。 唐太宗曾經用重金購買王羲之書法的真跡,天下士人爭着購買古書,進宮獻給皇上。 當時沒有人能辨識出古書的真偽,褚遂良對每件古書的鑒定評論就是根據,從來沒有出過差誤。 貞觀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太宗用真草書屏風給群臣觀看。 筆力遒勁有力,在一段時間裡,這是絶好的書法了。 太宗收集、購買得到流傳在世間的真行字帖,二百九十紙,裝訂成七十捲;草書字帖二十紙,裝訂成八十捲。 每到處理完政務的空閒時間裡,經常取出來觀賞、把玩。 太宗曾對朝臣們說過:"書法是小道,剛開始學習時不要着急。 每天都抽出一點時間來學習,比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效果要好得多。 各種技藝,沒有你用心學了而沒有收穫的。 問題出在你思想不集中,不能集中精力鑽進去。 今人學習古人的書法,不要特注重它的形體結構,而把主要精力用在摸透它的風骨上面。 得其骨,筆力自然而然就有了。 蘭亭真跡 太宗酷學書法。 有大王真跡三千六百紙,率以一丈二尺為一軸。 寶惜者獨《蘭亭》為最,置於座側,朝夕觀覽。 嘗一日,附耳語高宗曰:「吾千秋萬歲後,與吾《蘭亭》將去也。 」及奉諱之日,用玉匣貯之,藏於昭陵。 (出《尚書故實》) 【譯文】 唐太宗酷愛學習書法。 有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三千六百紙,都以一丈二尺為軸。 最珍貴的是《蘭亭序》,將它掛在旁邊,不論早晨還是晚上都要欣賞把玩。 有一天,太宗附在太子李治的耳邊說:「我去世之後,將蘭亭序讓我帶去。 」到了太宗病逝時,高宗李治將《蘭亭序》用玉匣盛着,隨葬在太宗昭陵墓內。 王方慶 龍朔二年四月,高宗自書與遼東諸將。 許敬宗曰:□□□□□□□□□□□□□□上謂鳳閣侍郎王方慶曰:「卿家合有書法。 」方慶奏曰:「臣十代再從伯祖羲之,先有四十餘紙。 貞觀十二年,先臣進訖。 有一卷,臣近已進訖。 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導十代祖四字原缺,據《法書要錄》補)洽,九代祖詢,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騫,高祖規,曾祖褒,並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之。 以下二十八人書,共十捲,見在。 」上禦武成殿召群臣,取而觀之。 仍令鳳閣舍人崔融作序,自為寶章集,以賜方慶,朝野榮之。 (出《譚賓錄》) 【譯文】 龍朔二年四月,唐高宗親自寫信給遼東諸位將領。 高宗對鳳閣侍郎王方慶說:「你家共有多少書法字帖?」王方慶說:「我十代再從伯祖羲之,先有四十餘紙。 貞觀十二年,先祖將它們全都進獻給太宗皇帝。 有一卷,我近日已進獻皇上了。 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洽,九代祖詢,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騫,高祖規,曾祖褒,同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之,以下二十八人書,共十捲,現在還保存着呢。 」高宗皇帝在武成殿召集群臣,讓王方慶將這十捲書帖取來給大家看。 又令鳳閣舍人崔融作序,親手用玉璽給十捲帖集蓋印,用此賞賜王方慶。 朝野上下都感到榮幸。 二王真跡 開元十六年五月,內出二王真跡及張芝、張昶等書,總一百六十捲,付集賢院。 令集字拓兩本進,賜諸王。 其書皆是貞觀中,太宗令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定其真偽。 右軍之跡,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紙,裝為七十捲;草書二千紙,裝為(按上自右軍之跡至裝為共二十五字,原缺,據《法書要錄》補)八十捲。 小王張芝等跡,各隨多少勒帙。 以「貞觀」字為印,印縫及卷之首尾。 其草跡,又令褚遂良真書小字,帖紙影之。 其中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 梁則滿騫、徐僧權、沈熾文、朱異,隋則江總、姚察等署記。 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署名以記之。 其《蘭亭》本,相傳雲在昭陵玄宮中。 《樂毅論》,長安中太平公主奏借出外拓寫,因此遂失所在。 五年,陸元悌、魏哲、劉懷信等檢校換褾。 每卷分為兩卷,總見在有八十捲,余並失墜。 元悌又割去前代記署,以己之名氏代焉。 玄宗自書「開元」二字,為印記之。 右軍凡一百三十捲,小王二十八卷,張芝、張昶各一卷。 右軍真行書,惟《黃庭》、《告誓》等卷存焉。 又得滑州人家所藏右軍《扇上真尚書宣示》,及小王行書《白騎遂》等二卷。 其書有「貞觀年」舊摽織成字。 (出《譚賓錄》) 【譯文】 唐玄宗開元十六年五月,宮內取出王羲之、王獻之真跡,及張芝、張昶等人的書帖,共一百六十捲,交付集賢院。 令集賢院拓兩本進獻,賜給褚王。 這些書帖都是貞觀中年,唐太宗命令魏徽、虞世南、褚遂良等大臣審定真偽的。 王羲之的真跡。 共收集到真書、行書;二百九十紙,裝訂成七十捲,草書二千紙,裝訂成八十捲。 王獻之、張芝等人的真跡,各自根據它們數量的多少編纂成卷。 用「貞觀」二字治印,印在書卷縫及頭裡。 他們的草書真跡,又令褚遂良用真書體寫成小字,帖紙拓影,附在後面。 其中的古本,有的是梁、隋官本。 梁朝的有滿騫、徐僧權、沈熾文、朱異;隋朝的有江總、姚察等簽署的印記。 太宗又讓魏徵、褚遂良等,在卷下再簽署姓名。 其中的《蘭亭序》,傳說隨太宗陪葬在昭陵中。 《樂毅論》,上太平公主上奏借出去拓寫,後來就失去下落了。 五年後,玄宗皇帝又敕陸之悌、魏哲、劉懷信等人查核察看,重新改換裝裱。 原來的一卷分為兩卷,總計還有八十捲,其餘的都散失了。 陸元悌又割去以前朝代的記署,將自己的名字簽署在上面取而代之。 玄宗皇帝親自書寫「開元」二字,治印,印在上面作為標誌。 總計有王羲之真跡一百三十捲,王獻之十八卷,張芝、張昶各一卷。 王羲之的真書、行書,只有《黃庭經》、《告誓文》等卷尚存在。 又得到滑州人家收藏的王羲之《扇上真尚書宣示》,及王獻之行書《白騎遂》等卷。 這二卷書帖上面都記有貞觀年的舊標誌。 八體 張懷瓘《書斷》曰:"篆、籀、八分、隷書、章草、草書、飛白、行書,通謂之八體,而右軍皆在神品。 右軍嘗醉書數字,點畫類龍爪,後遂有龍爪書。 如科鬥、玉箸、偃波之類,諸家共二十五般。 (出《尚書故實》) 【譯文】 張懷瓘在他撰寫的《書斷》中說:"篆、籀、八分、隷書、章草、草書、飛白、行書,通常人們管這八種書稱為‘八體’而王羲之的書法都列在‘神品’之內。 王羲之有一次喝醉後書寫了幾個字,點劃象龍爪,後來就有‘龍爪書’。 再如蝌蚪、玉筋、偃波一類的書法,這些流派共有二十五種。 李都 李都荊南從事時,朝官親熟。 自京寓書,蹤甚惡。 李寄詩戲曰:「草緘千里到荊門,章草縱橫任意論。 應笑鐘張虛用力,卻教羲、獻枉勞魂。 惟堪愛惜為珍寶,不敢留傳誤子孫。 深荷故人相厚處,天行時氣許教吞。 」(出《抒情詩》) 【譯文】 第5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太平廣記 三》
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