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大篆,相傳是周宣王的太史官籀創造出來的。 有人說:"太史官籀(按:周時史官在殿柱下面侍立,因稱柱下史。 )首次改變上古文,字,有同有異,被稱為篆。 篆,傳的意思。 傳播它的道理、規律,可以推及到無窮無盡的事物中去。 甄酆審定六書,第三就是篆書。 八體書法,第一就是大篆。 又見《漢·藝文志》、《史籀》十五篇,都是這麼解釋的。 根據這些、官府統一制定成冊,用它來教授人,稱為《史書》,一共收進去九千字。 籀文 周太史史籀所作也,與古文大篆小異,後人以名稱書,謂之籀文。 《七略》曰:"《史籀》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體異。 甄酆定六書,二曰奇字是也。 (出《書斷》) 【譯文】 籀文,相傳是周朝的太史官史籀創造的。 與古文、大篆小有差異。 後來的人用史籀的名字稱呼它,就叫它「籀文」。 《七略》上記載說:《史籀》,周朝時候史官教學兒童的書,與在孔子家牆壁夾層內發現的古文字型不一樣。 甄酆審定六書時,第二種叫「奇字」的,就是籀文。 小篆 小篆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 增損大篆,異同籀文,謂之小篆。 亦曰秦篆。 (出《書斷》) 【譯文】 小篆,是秦國的丞相李斯創造的。 李斯在大篆、籀文的基礎上,對原有文字進行了改造,增補。 或增或減,或保留相同的,或將它有所變化,創作出一種新型的文字,叫「小篆」,又叫「秦篆」。 八分 按八分者,秦時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 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 」建初中,以隷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始皇得次仲文,簡略,赴急疾之用。 甚喜。 遣使召之,三征不至。 始皇大怒,制檻車送之,於道化為大鳥飛去。 (出《書斷》) 【譯文】 按:八分,是秦朝時上谷人王次仲創造的。 王愔說:「王次仲在古文字的範圍內,改造字形,去掉難寫難識的筆劃波勢而成。 」漢章帝建初年間,又將隷草改作楷書,字形八分見方,稱為標準楷書。 始皇帝得到王次仲改革後的文字,見其字形簡略,緊急時用它來書寫,很是方便。 特別高興。 派使臣召見王次仲,三次召見王次仲都不到。 始皇帝大怒,命手下人將王次仲逮捕,用檻車押到咸陽。 途中,王次仲化作一隻大鳥展翅飛去。 隷書 按隷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 邈字元岑,始為縣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獄中。 覃思十年,益小篆方圓,而為隷書三千字,奏之。 始皇善之,用為御史。 以奏事煩多,篆字難成,乃用隷字。 以為隷人佐書,故曰隷書。 (出《書斷》) 【譯文】 按:隷書,是秦時下邽人程邈所創造。 程邈,字元岑,起初任縣令,獲罪,始皇帝將他囚禁在雲陽監獄中。 程邈在獄中集中精力,花費十年的時間研究文字。 他將小篆字形由圓縮成狹方,創造出隷書三千字,上奏始皇帝。 始皇認為改造的比較好,起用程邈為御史。 又因為當時的秦國奏事煩多,篆書難寫而改用隷書。 因程邈坐過牢獄,故此稱他創作的這種文字叫「隷書」。 章草 按章草,漢黃門令史史游所作也。 衛恆、李誕並云:「漢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誰。 」蕭子良云:「章草者,漢齊相杜操,始變藁法。 」非也,王愔云:(雲字原缺,據明抄本補)「元帝(帝原作章,據明抄本改)時,史游作急就章。 解散隷體,粗書之。 漢俗簡惰,漸以行之是也。 」(出《書斷》) 【譯文】 按:章草,是漢朝黃門令史史游創造的。 衛恆、李誕說:「漢初就有草書,不知道首創的人是誰?」蕭子良說:「章草,是漢齊相杜操,首先改用藁法書寫的。 」蕭子良的這種說法不正確。 王愔說:「漢元帝時,黃門令史史游一次書寫的一篇緊急的奏章,不按隷書一筆一划的方體書寫,而是急促草率地寫出來。 」漢朝人性情簡惰,於是章草這種書法漸漸流行起來。 行書 按行書者,後漢隷川劉德升所造也。 行書即正書之小變,(變原作偽,據明抄本改)務從簡易,相聞流行,故謂之行書。 王(王原作雲,據明抄本改)愔云:「晉世以來,工書者多以行書著名。 鐘元常善行書是也。 爾後王羲之、王獻之,並造其極焉。 」(出《書斷》) 【譯文】 按:行書,是後漢隷川劉德升創造的。 行書即正楷稍稍有些變化,着眼在簡便容易。 這種書法出來後,人們相互傳遞,很快流行開了。 王愔說:「晉朝以來,習練書法的人多數以行書聞名。 鐘元常就擅長行書。 後來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人同時達到行書的極至啊!」 飛白 按飛白者,後漢左中郎蔡邕所作也。 王隱、王愔並云:「飛白變楷制也。 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勁,文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 」王僧虔云:"飛白、八分之輕者。 邕在鴻都門,見匠人施堊帚,遂創意焉。 (出《書斷》) 【譯文】 按:飛白,是後漢左中郎蔡邕創造的。 王隱、王愔說:「飛白是由楷體變化而來的。 原來是為宮殿題寫匾額用的,筆勢遒勁,字形輕微不滿、名叫‘飛白’。 」王僧虔說:「飛白,八分字輕書而成。 李邕在鴻都門,見匠人用蘸着白粉土的掃帚刷寫匾額而受到啟發創造出來的。 」 草書 按草書者,後漢征士張伯英所造也。 梁武帝《草書狀》曰:「蔡邕雲,昔秦之時,諸侯爭長。 羽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隷難,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書,蓋今之草書是也。 」(出《書斷》) 【譯文】 按:草書,是後漢隱士張伯英創造的。 梁武帝《草書狀》說:「蔡邕講,從前秦朝時候,諸侯紛紛割據一方,互相爭奪勢力範圍,因此戰事頻繁,插着羽毛的檄文急相傳遞,望着烽火台上烽煙的指示,信使騎着驛馬急馳。 這樣,認為隷書難寫,不能救急,於是草書赴急,就是現今的草書。 」 汲塚書 汲塚書,蓋魏安厘王時,衛郡汲縣耕人,于古塚中得之。 竹簡漆書科鬥文字,雜寫經史,與今本校驗,多有異同。 耕人姓不。 (不字呼作彪,其名曰淮,出《春秋後序》《文選》中注。 )(出《尚書故實》) 【譯文】 汲塚書,是魏安厘王時,衛郡汲縣的一個農夫,從一座古墓中得到的。 蘸漆書在竹簡上面,字形象蝌蚪,雜寫經史,與現今的版本校驗,有很多地方不一樣,也有很多地方相同。 這個農夫叫彪淮。 李斯 秦丞相李斯曰:「上古作大篆,頗行于世,但為古遠,人多不能譯。 今刪略繁者,取其合體,參為小篆。 」斯善書,自趙高以下,咸見伏焉。 刻諸名山,碑璽銅人,並斯之筆。 書秦望紀功石,乃曰:「吾死後五百三十年,當有一人,替吾跡焉。 」(出蒙恬《筆經》)斯妙篆,始省改之為小篆,著(著原作者,據明抄本改)《蒼頡篇》七章。 雖帝王質文,世有損益,終以文代質,漸就澆醨。 則三皇結繩,五帝畫象,三王肉刑,斯可況也。 古文可為上古,大篆為中古,小篆為下古。 三古為實,草隷為華。 妙極于華者羲、獻,精窮其實者籀、斯。 始皇以和氏之壁,琢而為璽,令斯書其文。 今泰山嶧山及秦望等碑,並其遺蹟。 亦謂傳國之偉寶,百世之法式。 斯小篆入神,大篆入妙。 李斯書,知(明抄本知作如)為冠蓋,不易施乎。 (出《書評》並出《書斷》) 【譯文】 第4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太平廣記 三》
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