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雲封,樂工中吹笛的人。 唐德宗貞元初年,韋應物自蘭台郎改任和州牧,不是出自他的本願,很是不得志。 他乘小船順水東下,夜晚停泊在靈璧驛站。 正值夜空初現瑩碧的夜光,秋天的冷露凝聚在衰草的枯葉上。 韋應物坐在船倉中一邊飲酒一邊吟詩,正要將吟得的詩句記下來時,忽然聽到許雲封吹奏的笛聲,慨嘆許久。 韋應物通曉音律,說許雲封的笛聲,很象天寶年間京都梨園首席笛手李謩吹的。 於是召來許雲封詢問。 方知到他是李謩的外孫。 許雲封講述道:「我原本是任城人,已經有多年沒有回去。 天寶改元時,我才生下來一個月。 當時正值玄宗皇帝東到泰山封禪歸來,外祖父隨聖駕到任城,聽說我剛生下來,見到後非常喜歡。 親手抱給李白學士看,並請李翰林給我起個名字。 李老先生當時正坐在集市的旗樓上,高聲招呼:」快拿酒來!「當爐賣酒的老太太賀蘭氏已經九十多歲了。 是她邀請李翰林到旗樓上飲酒的。 我外祖父聽到呼喊,趕緊將酒送到旗樓上。 李翰林大口猛喝幾口酒後,提筆揮毫在我胸上醉書五言詩一首:樹下彼何人,不語真吾好。 語若及日中,煙霏謝成寶。 外祖觀後說:」我是特意向你為我外孫乞討個名字的,你寫了一首詩,這是什麼意思啊?「李翰林說:」你要求的名字就在這首詩中間呢。 你看,樹下人是木子。 木子,李字也。 不言是莫言,莫言謩也。 好是女子,女子外孫也。 語及日中,是言午。 言午,許也。 煙霏謝成寶,是雲出封中,乃是雲封也。 即李謩外孫許雲封也。 後來,我就叫了雲封這個名字。 我才長至十歲,便父母相繼去世孤身一人了。 後乘驛馬來到長安。 外祖父憐我孤身遠道而來,讓我跟着幾個舅舅學吹笛。 說我天性就對音律知悉,於是教我吹橫笛。 每當學成一支曲子時,外祖父總是撫摸着我的脊背賞嘆。 這時,正趕上宮裡梨園設置音聲小科班,共收三十多人,年齡須在十五歲以下,外祖父將我推薦去了。 玄宗天寶十四年六月日,正值皇帝住下驪山行宮,又是貴妃楊玉環的誕辰生日。 皇上詔見梨園小科班為娘娘演奏祝壽。 我們都被接到長生殿,奏獻新曲,沒有命名。 南海向貴妃進奉鮮荔枝,因此將曲名定為《荔枝香》。 演奏完,左右歡呼,聲動山谷,算是出了風頭。 當年,安祿山起兵反叛朝庭,皇上與娘娘匆忙返駕還京,我們也做鳥獸散了。 我則流落南海近四十年。 我要將去龍立探訪諸親友。 「韋應物說:」我的乳母有個兒子名叫千金,曾在天寶中年拜你外祖父李謩為師,藝學成後卻死了。 我每每想起來就很悲傷啊!千金昔日吹的笛子,就是李君所贈。 「說著,從行囊中取出一個舊笛遞與許雲封。 許雲封悲傷地跪拜接過,撫摸觀看,說:」我相信這是一支很好的笛子,但並不是當年我外祖父吹的那支。 「又對韋應物說:」制笛用的竹子應是生長在雲夢澤南岸山上的,在柯亭下邊挑選。 須在當年七月十五日前生,明年七月十五日前伐。 過期不伐,它的音色發窒,未到日期就伐下來的,它的音色就浮。 所謂浮,外面澤潤而內裡干。 干,受氣不全。 氣不全,竹必夭。 笛子吹一聲,出入九息。 古時吹奏出的最美麗動聽的笛音,一疊十二節,一節十二敲。 今天的名樂曲啊,可以吹奏出梅花流韻,感嘆金谷遊人;折柳傳情,悲憐守衛艮關的戍客。 誠然也是清音亮響,但是離達到至音還有很大的差距,不能作降神祈福用的祭祀樂曲啊。 用已夭的竹管製成的笛子,遇到最高音時必定要破損的。 所以,我才辯別這笛子不是外祖父以前所吹的。 「韋應物聽了後說:」我想看看你說的是否真的那樣。 請你吹奏一曲試試,笛子吹壞了無妨。 "於是,許雲封捧笛吹一曲《六州遍》。 一疊還未吹完,駭然一聲,笛管中間破裂。 韋應物久久驚嘆不已,於是聘請許雲封在他治下的曲部任事。 呂鄉筠 洞庭賈客呂鄉筠常以貨殖販江西(明抄本江西作山海)雜貨,逐什一之利。 利外有羡,即施貧親戚,次及貧人,更無餘貯。 善吹笛,每遇好山水,無不維舟探討,吹笛而去。 嘗于中春月夜,泊于君山側,命樽酒獨飲,飲一杯而吹笛數曲。 忽見波上有漁舟而來者,漸近,乃一老父鬢眉皤然,去就異常。 鄉筠置笛起立,迎上舟。 老父維漁舟于鄉筠舟而上,各問所宜。 老父曰:「聞君笛聲嘹喨,曲調非常,我是以來。 」鄉筠飲之數杯,老父曰:「老人少業笛,子可教乎?」鄉筠素所耽味,起拜,願為末學。 老父遂於懷袖間出笛三管。 其一大如合拱;其次大如常人之蓄者;其一絶小如細筆管。 鄉筠復拜請老父一吹,老父曰:「其大者不可發,次者亦然,其小者為子吹一曲。 不知得終否。 」鄉筠曰:「願聞其不可發者。 」老父曰:「其第一者在諸天,對諸上帝,或元君,或上元夫人,合上天之樂而吹之。 若於人間吹之,人消地拆,日月無光,五星失次,山嶽崩圯,不暇言其餘也。 第二者對諸洞府仙人、蓬萊姑射、昆丘王母、及諸真君等,合仙樂而吹之,若人間吹之,飛沙走石,翔鳥墜地,走獸腦裂,五星內錯,稚幼振死,人民緾路,不暇言余也。 其小者,是老身與朋儕可樂者。 庶類雜而聽之,吹的不安。 (明抄本安作妨)未知可終曲否。 」言畢,抽笛吹三聲,湖上風動,波濤沆瀁,魚鱉跳噴。 鄉筠及僮僕恐聳讋況。 五聲六聲,君山上鳥獸叫噪,月色昏昧,舟楫大恐。 老父遂止。 引滿數杯,乃吟曰:「湖中老人讀黃老,手援紫藟坐翠草。 春至不知湘水深,日暮忘卻巴陵道。 」又飲數杯,謂鄉筠曰:「明年社,與君期于此。 」遂棹漁舟而去,隱隱漸沒于波間。 至明年秋,鄉筠十旬于筠山伺之,終不復見也。 (出《博異志》) 【譯文】 第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太平廣記 三》
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