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試中的俊秀科,由考功員外郎主考。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員外郎李昂性格偏激。 召集所有參加考試的學子們同他們約定說:「大家的才華都在文章裡面,批閲捲子,一定大公無私。 如果誰要請人說情,我一定讓他落榜。 」他的岳父跟參加考試的李權住鄰居,相處又好。 便給李權說情,意在照顧。 李昂果然發怒,召集諸生,批評李權的過錯。 李權謝罪,說:「我是個愚人,私下跟人說了這件事,但並沒有求他說情。 」李昂說:「我看大家的文章寫得都很好。 但是古人說,好的玉石也可能有瑕,這是很對的。 假如文章中有不恰當的地方,我將向大家通報,好嗎?」大家稱是。 李權走出之後,對大家說:「李昂剛纔的話,是衝著我來的。 他這麼看待我,我肯定落榜,我還有什麼希望?」於是暗地蒐集李昂的過錯。 幾天後,李昂果然把李權文章中的小毛病摘出來,寫在榜文上,貼在閙市,羞辱李權。 李權先向李昂行禮,然後說:「禮尚往來。 我的文章寫得不好,已經知道了。 你的文章和言論,許多路人都聽說過,咱們切磋一下,可以嗎?」李昂生氣地說:「有什麼不可以?」李權說:「‘耳臨清渭洗,心向白雲閒’這是你的話嗎?」李昂說,是。 李權說,從前唐堯年老,倦於政事,打算禪位給許由。 許由不願聽他的嘮叨,所以才洗耳。 當今皇上年富力強,沒有準備把皇位禪讓給你的意思,你為什麼要洗耳?李昂聽了這話,非常恐懼,並且向上級申訴,說李權狂妄,結果把李權給捉了起來。 當初,李昂很正直,不循私情。 後來他升了很有權勢的官,別人求他辦事,全不拒絶。 因為這個,廷議認為考功員外郎職務不高,不足以讓那麼多讀書人服從、尊重。 所以,此後讓吏部侍郎專管這件事。 府解 京兆府解送,自開元天寶之際。 率以在上十人,謂之等第。 必求名實相副,以滋教化之源。 小宗伯倚而選之,或悉中第。 不然,十得其七八。 苟異於是,則往往牒貢院,請放落之由。 暨咸通、乾符,則為形勢吞爵臨制,近同及第。 得之者首相誇詫,車服多侈靡,不以為僭,仍期集人事,真實之士不復齒矣。 所以廢置不定,職此之由。 (出《摭言》) 【譯文】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每年由京兆府(首都長安)舉薦學子十人以上。 稱為等第。 要求名符其實,以鼓勵讀書。 由禮部侍郎主持篩選。 這些人有可能考中進士,也可能考中十分之七八。 如果出現不同情況,要由禮部行文,請貢院(試官衙門)說明情況。 到了咸通、乾符(懿宗、僖宗年號)時期,世風大壞。 等第者簡直同中第差不多。 這些人互相誇耀吹捧,坐著好車,穿著華麗的衣服,不以為過份。 期集時,真正有學識的人們目為不齒。 由於這個原因、此後廢置不定。 諸州解 同華解與京兆無異,若首送,無不捷者。 元和中,令狐楚鎮三峰,時及秋賦。 榜云:「特置五場試。 」蓋詩歌文賦帖經為五。 常年以清要詩題求薦者,率不減十數人。 其年莫有至者,雖不遠千里而來,聞是皆寢去。 惟盧弘正獨詣華請試。 公命供帳酒饌,侈靡于往時。 華之寄客畢縱觀于側。 弘正自謂獨步。 楚命日試一場,務精不務敏也。 弘正已試兩場,馬植下解狀。 植將家子,從事輩皆竊笑。 楚曰:「此未可知。 」既而試《登山採珠賦》。 略曰:文豹且異於驪龍,采斯疏矣。 白石又殊于老蚌,割莫得之。 楚大伏其精當,遂奪弘正解頭。 後弘正自丞郎使判鹽鐵,俄而為植所據。 弘正以手札戲植曰:"昔日華元,已遭毒手。 今來鹺務,又中老拳。 (拳原作權,據明抄本改。 )大中中,紇干峻與魏鈪爭府元,而紇干屈居其下。 翌日,鈪暴卒,時父皋(父皋原作又泉;唐摭言二作時峻父方鎮南海,峻父當是紇干泉,曾為嶺南節度使。 見文苑英華沈詢撰制詞及裴廷裕《東觀奏記》。 )方鍇(鍇當作鎮)南海。 由是為無名子所謗曰:離南海之日,應得數斤。 當北斗(唐摭言二斗作闕)之前,未銷一捻。 因此峻兄弟皆罷舉。 皆斯(唐摭言三皆斯作張又新)于時號張三頭。 (進士狀頭,宏詞敕頭,京兆解頭。 原缺出處,今見《摭言》卷二) 【譯文】 各地舉薦的貢士,大體同府解的待遇和方式差不多。 如果是第一名被舉薦的,基本都可能被選中。 元和(唐憲宗年號)中期,令狐楚鎮守三峰,正值秋試。 便佈告說,先舉行五場考試,以取人才。 五場為詩、歌、文、賦、帖經。 一般以詩求薦的,每年都會有十幾人,但這一年卻一個沒有。 有的人從千里外趕來,明了情況,也都離去。 唯獨盧弘正隻身請見,要求參加考試。 令狐楚命人給他安排住處,非常優待,並委派幕客畢縱觀察盧弘正的行為談吐。 盧弘正只有一個人參加考試,令狐楚就決定每天考一場,求精而不求快。 盧弘正已經考完兩場,馬植也來參與。 馬植是一個將門後代,同盧弘正爭雄,一些人都私下笑他。 但是令狐楚卻說沒準兒。 馬植寫《登山採珠賦》有這樣的話:文豹且異於驪龍,采斯疏矣;白石又殊與老蚌,割莫得之。 意思是說,文豹和驪龍是不一樣的。 你到山上採珠子,大相逕庭。 石頭和蚌根本不是一回事,剖開石頭,怎麼會得到珠子?令狐楚認為馬植論述精當,奪了弘正的第一給了馬植。 後來弘正以丞郎使的官,主管鹽鐵事務。 收入被馬植據為己有。 盧弘正親自寫信取笑他,說當年地方考試你得了第一,現在管理這麼點小事,你又來伸手。 大中中期,紇干峻同魏鈪爭奪地方考試的第一名,紇干峻失利。 第二天,魏鈪暴死。 當時紇干峻的父親鎮守南海,便有人匿名誹謗:離南海之日,應得數斤;當北斗之前,未銷一捻。 意思說,紇干泉(紇干峻的父親,曾任嶺南節度使)從南海回來,一定帶回很多錢財,正當魏鈪同紇干峻爭奪考試第一的時候,誰受得了你手指一捻呢?因為這個,紇干峻的弟兄們都拒絶參加地方考試。 進士狀頭、博學宏詞科敕頭、京兆解頭稱為三頭。 試雜文 垂拱元年,吳道古等二十七人及第。 榜後敕批云:略觀其策,並未盡善。 若依令式,及第者惟止一人。 意欲廣收,通滯並許及第。 後至調露二年,考功員外劉恩(唐《摭言》一恩作思)立奏議加試帖經與雜文,文高者放入策。 尋以則天革命,事復因循。 至神龍二年,方行三場試。 故恆列詩賦題目于榜中矣。 (出《摭言》) 【譯文】 武則天垂拱元年,吳道古等二十七人中進士。 發榜後,武則天批示說,大體上看了他們的「策」,沒怎麼說明白。 若根據要求,考中的只有一個人。 通融一下,讓他們都算中了吧。 調露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恩奏請,增加帖經和雜文的考試。 這幾種通過了再參加「策」的考試。 不久,由於武則天攫取了唐政權,又恢復老樣子。 到神龍二年才頒行三場試的制度。 所以考試中才增加了詩、賦的題目。 內出題 開成中,高諧知舉。 內出霓裳羽衣曲賦,太學創置石經詩。 進士試詩賦,自此始也。 (出《盧氏雜說》) 【譯文】 開成中期,高諧做主考官。 由宮內傳出題目《霓裳羽衣曲》,要求以賦為文體。 在太學裡設置詩的課程。 這是進士考試增加詩、賦科目的開始。 放雜文榜 第40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太平廣記 二》
第4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