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郡有功曹澗,天統中,濟南來府君,出除譙郡。 功曹清河崔恕,弱冠有令德於人。 時春夏積旱,送別者千餘人。 至此澗上,眾渴甚,來公有思水之色。 恕獨見一青鳥,于澗中乍飛乍止。 怪而就焉。 鳥起,見一石,方五六寸。 以鞭撥之,清泉湧注。 盛以銀瓶,瓶滿,水立竭。 惟來公與恕供飲而已。 議者以為德感所致焉。 時人異之,故以為目。 (出《酉陽雜俎》) 【譯文】 譙郡有個地方叫功曹澗。 北齊後主天統年間,濟南來太守到譙郡任職。 清河的崔恕是本郡功曹,也同時調任,因為他從年青的時候就有美好的品德,所以前來送行的有一千多人。 當地從春到夏連續乾旱了很長時間,他們走到一個山澗上,眾人感到口渴,都想喝一口水。 崔恕獨自看見一隻青鳥一會飛起,一會落下。 他感到奇怪便追了過去,在青鳥飛起的地方發現一塊直徑有五六寸的石頭,他用鞭子一撥,石頭底下冒出一股泉水。 他立刻用銀瓶接水,剛將銀瓶裝滿,泉水立即就沒有了。 接到的一瓶水,剛好夠來公和崔恕飲用的。 有人議論說這件事是由於崔怒的品德感動了天地神靈的結果,當地人對這件事都感到很怪,所以稱這個山澗為「功曹澗」。 何瑚 梁何瑚字重寶,為北征諮議。 博問強學,幼有令名。 性淳深,事親恭謹。 母病求醫,不乘車馬。 忽感聖僧,體質殊異,手執香爐,來求齋食,而至無早晚。 故疑其非常。 如此十餘日,母病有瘳,僧便辭去。 留素書般若經一卷。 因執手曰:「貧道是二十七賢聖,不近相人(《辯正論》八「近」作「退」)。 感檀越至心,故來看。 病者已瘥,貧道宜還。 」言訖前行,忽不見,而爐煙香氣,一旬方歇。 精誠所感,朝野嘆嗟。 因舍別宅為目(明抄本「目」作「因」)愛寺也。 (出《辯正論》) 【譯文】 梁朝有個人的名叫何瑚,字叫重寶,官職是北征咨郎。 何瑚博學多才,從小就品德高尚,性格忠厚淳樸,侍奉雙親恭敬嚴謹。 他的母親病了,他不乘車馬,親自去請醫生。 他的行為感動了一位已經修成聖果的高僧,這個和尚手持香爐來到何瑚家要齋飯吃,連續來了十多天,每天來都沒有固定的時間,何瑚已經感覺到他不是一個普通的和尚。 等到何瑚母親的病好了,這個和尚向何瑚告辭,並送給他一卷《般若經》握著何瑚的手對他說:「貧僧我是二十七位聖僧其中的一個,平時不接近普通人,被施主的孝心所感動,所以來為你母親治病。 現在你母親的病已經好了,我要回去了。 」說完就往前走,突然就不見了。 但是和尚香爐冒出的香氣,十多天以後才飄散。 何瑚的孝心感動聖僧的事,傳遍了朝廷內外。 何瑚還施捨出一所別墅,因為他崇敬佛教。 陳遺 吳人陳遺少為郡吏。 母好食焦飯。 遺在役,恆帶囊,每煮食,漉其焦以獻母。 孫恩作亂,遺隨例奔逃。 母憶遺,晝夜哭泣,遂失明。 遺脫難還家,入門見母,再拜號泣,母目忽然開朗。 (出《孝子傳》) 【譯文】 吳國人陳遺年輕的時候在郡署衙門裡當廚師,他的母親願意吃鍋巴。 陳遺在官署裡總隨身帶著一個口袋,做飯的時候將鍋巴裝進口袋,留着給母親吃。 孫恩作亂的時候,陳遺隨着官署人員一齊撤退。 他母親在家想念他,晝夜哭泣,把眼睛哭瞎了。 陳遺躲過災難回家,一進門看見母親,跪下就哭,他母親的眼睛忽然好了。 王虛之 王虛之,廬陵西昌人。 年十三,喪父母。 二十年鹽酢不入口。 後得重病。 忽有一人來詣,謂之曰:「君病尋瘥。 」俄而不見。 又所住屋室,夜有異光,庭中橘樹,隆冬三實。 病果尋愈。 咸以至孝所感。 (出《孝子傳》) 【譯文】 王虛之是廬陵西昌的人,他十三歲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 從那以後二十年的時間,他一口食鹽和醋都沒有吃過。 後來他得了重病,忽然來了一個人對他說:「你的病很快就會好。 」說完那人就不見了。 晚上他發現住的屋裡有奇異的光芒,院子裡的橘子樹在嚴冬季節,竟連續結了三個果實,他的病也好了。 這些都是因為他孝敬父母所感應出來的結果。 河南婦人 隋大業中,河南婦人養姑不孝。 姑兩目盲,婦以蚯蚓為羹以食之。 姑怪其味,竊藏其一臠,留示兒。 兒見之號泣,將錄婦送縣。 俄而雷雨暴作,失婦所在。 尋見婦自空墮地,身及服玩如故,而首變為白狗,言語如恆。 自云:「不孝于姑,為天神所罰。 」夫乃斥去之。 後乞食于道,不知所在。 (出《冥報記》) 【譯文】 隋煬帝大業年間,河南有一個媳婦奉養婆婆很不孝順。 她婆母的兩隻眼睛都瞎了她就將蚯蚓當作飯給她婆母吃。 她婆母感到味道很奇怪,就偷偷地藏起來一小塊,留着給兒子看。 兒子看到後大聲哭喊,氣憤地扭送媳婦去縣衙,走到路上下起大雷雨,突然失去了媳婦的蹤跡,緊接着又從天空中掉了下來,身體和穿的衣服和以前一樣,但是腦袋卻變成了一隻白狗的頭,說話聲音也和從前一樣。 她自己說:「不孝順婆母,遭到了天神的懲罰。 」他的丈夫就趕走了她,她只好到處討飯,後來就不知道哪裡去了。 岑文本 唐中書令岑文本,江陵人。 少信佛,常唸誦法華經普門品。 曾乘船于巨江中,船壞,人盡死,文本沒有水中,聞有人言:「但唸佛,必不死也。 」如是三言之。 既而隨波湧出,已着北岸,遂免死。 後於江陵設齋,僧徒集其家。 有一客僧獨後去,謂文本曰:「天下方亂,君幸不預其災,終逢太平,致富貴也。 」言訖,趨出外不見。 既而文本就齋,于自食碗中得舍利二枚。 後果如其言。 (出《法苑珠林》) 【譯文】 唐朝中書令岑文本是江陵人,他從小信奉佛教,經常唸誦佛經法華經普門品。 曾經有一次他坐船在一條大江之中,船壞了,乘船的人都淹死了。 他也沉到了水中,在水裡聽到有人說:「只要是唸佛,必然不會死。 」連續說了三遍,隨即他隨着波浪湧出水面,發現自己已經到了北岸,免除了死亡的災難。 後來他在江陵準備了很多齋飯,和尚們都集結到他們家吃飯,一個和尚單獨等到最後才走,臨走時對他說:「天下正處在混亂之中,你幸運得沒有遭受災難,一定能夠趕上太平時節,最後發財致富。 」說完話走出門外就不見了,岑文本送走和尚也開始吃齋飯,從飯碗裡得到了兩枚佛寶。 「舍利子」,後來他的命運果然同和尚所說的一樣。 鄭鮮 唐鄭鮮字道子,善相法,自知命短,念無以可延。 夢見沙門問之:「須延命耶?可大齋日,放生念善,持齋奉戒,可以延齡得福。 」鮮因奉法,遂獲長年。 (出《宣驗記》) 【譯文】 唐朝有個人名叫鄭鮮,字叫道子。 他善於通過觀察人的相貌來推測別人的命運。 他知道自己的壽命短,但沒有辦法可以延長。 有一天,他在夢中問和尚如何才能延長壽命?和尚對他說:“如果想要延長壽命,可以選定日期做很多的齋飯給和尚們吃;還應該將人們飼養或抓獲的動物放回大自然,還給它們生活的道路;還必須吃齋並遵守佛教的戒律,這樣就可以延長壽命並得到幸福。 鄭鮮按照和尚所說的去做,於是得到了長壽。 張楚金 第3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太平廣記 二》
第3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