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之間,外面投進帖子來,是上海縣到了,卜、莫兩個,便連忙跑到門外去站班。 我做知客的,自不免代他迎了出去,先讓到客座裡。 這位縣尊是穿了補褂來的,便在客座裡罩上玄青外褂,方到靈前行禮。 卜、莫兩個,早跑到孝堂裡,筆直的垂手挺腰站着班。 上海縣行過禮之後,仍到客座裡,脫去罩褂坐下,才向我招呼,問貴姓台甫。 此時我和上海縣對坐在炕上。 卜、莫兩個,在下面交椅上,斜簽著身子,把臉兒身子向裡,只坐了半個屁股。 上海縣問:「道台來過沒有?」他兩個齊齊回道:「還沒有來。 」忽然外面轟轟放了三聲大炮,把雲板聲音都蓋住了,人報淞滬厘捐局總辦周觀察、糖捐局總辦蔡觀察同到了。 上海縣便站起來到外頭去站班迎接,卜、莫兩個,更不必說了。 這兩位觀察卻是罩了玄青褂來的,徑到孝堂行禮,他三個早在孝帳前站着班了。 行禮過後,我招呼着讓到客座升炕;他兩個就在炕上脫去罩褂,自有家人接去。 略談了幾句套話,便起身辭去。 大家一齊起身相送。 到得大門口時,上海縣和卜、莫兩個先跨了出去,垂手站了個出班;等他兩個轎子去後,上海縣也就此上轎去了,卜、莫兩個,仍舊是站班相送。 從此接連着是會審委員、海防同知、上海道,及各局總辦、委員等,紛紛來弔。 卜、莫兩個,但是遇了州縣班以上的,都是照例站班,計醉公又未免有些瑣事,所以這知客竟是我一個人當了。 幸喜來客無多,除了上海幾個官場之外,就沒有甚麼人了。 忙到十二點鐘之後,差不多客都到過了。 開上飯來,醉公便抬呼升冠升珠,於是大眾換過小帽,脫去外褂,法人也脫去白袍。 因為人少,只開了一個方桌,我和卜、莫兩個各坐了一面,繆、計二人同坐了一面。 醉公起身把酒。 我正和莫可文對坐著,忽見他襟頭上垂下了一個二寸來長的紙條兒,上頭還好象有字,因為近視眼,看不清楚,故意帶上眼鏡,仔細一看,上頭確是有字的,並且有小小的一個紅字,象是木頭戳子印上去的。 我心中莫名其妙,只是不便做聲。 席間談起來,才知道莫可文現在新得了貨捐局稽查委員的差使。 卜子修是城裡東局保甲委員,這是我知道的。 大家因是午飯,只喝了幾杯酒就算了。 吃過飯後,莫可文先辭了去。 我便向卜子修問道:「方纔可翁那件袍子襟上,拴着一個紙條兒,上頭還有幾個字,不知是甚道理?」卜子修愕然,棱了一棱,才笑道:「我倒不留神,他把那個東西露出來了。 」醉公道:「正是。 我也不懂,正要請教呢。 那紙條兒上的字,都是不可解的,末末了還有個甚麼四十八兩五錢的碼子。 」卜子修只是笑。 我此時倒省悟過來了。 禁不住醉公釘着要問,卜子修道:「莫可翁他空了多年下來了,每有應酬,都是到兄弟那邊借衣服用。 今天的事,兄弟自己也要用,怎麼能夠再借給他呢。 兄弟除了這一身灰鼠之外,便是羔皮的。 褂子是個小羔,還可以將就用得,就借給了他。 那件袍子,可是毛頭太大了,這個天氣穿不住。 叫他到別處去借罷,他偏又交遊極少,借不出來。 幸得兄弟在東局多年,綵衣街一帶的衣莊都認得的,同他出法子,昨天去拿了兩件灰鼠袍子來,說是代朋友買的,先要拿去看過,看對了才要;可是這個朋友在吳淞,要送到吳淞去看,今天來不及送回來,要耽擱一天的。 那衣莊上看兄弟的面子,自然無有不肯的;不過交代說,鈕絆上的碼子是不能解下來的,解了下來,是一定要買的。 其實解了下來,穿過之後,仍舊替他拴上,有甚要緊。 這位莫可翁太老實了,恐怕他們拴的有暗記,便不敢解下來。 大約因為有外褂罩住,想不到要寬衣吃飯,穿衣時又不曾掖進去,就露了人眼。 真是笑話!」醉公聽了方纔明白。 坐了一會,家人來說馬車來了,我也辭了回去。 換過衣服,說起今天的情形,又提到陳稚農要宣付史館一節,不禁嘆道:「從此是連正史都不足信的了!」繼之道:「你這樣說,可當《二十四史》都是信史了?」我道:「除他之外,難道還有比他可信的麼?」繼之道:「你只要去檢出《南北史》來看便知,盡有一個人的列傳,在這一朝是老早死了,在那一朝卻又壽登耄耋的,你信那一面的好?就舉此一端,已可概其餘了。 後人每每白費精神,往往引經注史,引史證經,生在幾千年之後,瞎論幾千年以前的事,還以為我說得比古人的確。 其實極顯淺的史事,隨便一個小學生都知道的,倒沒有人肯去考正他。 」我道:「是一件甚麼史事?」繼之道:「天下最可信的書莫如經。 《禮記》上載的:『文王九十七乃終,武王九十三而終。 』這可是讀過《禮記》的小孩子都知道的,武王十三年伐紂,十九年崩;文王是九十七歲死的,再加十九年,是一百十六歲;以此算去,文王二十三歲就生武王的了。 《通鑒》卻載武王生於帝乙二十三祀,計算起來,這一年文王六十三歲。 請教依那一說的好?還有一層:依了《通鑒》,武王十九年崩,那年才得五十四歲;那又列入六經的《禮記》,反以不足信了。 有一說,說是五十四歲是依《竹書紀年》的。 《竹書紀年》托稱晉太康二年,發魏襄王墓所得的,其書未經秦火,自是可信。 然而我看了幾部版子的《竹書紀年》,都載的是武王九十四歲,並無五十四歲之說。 據此看來,九十三、九十四,差得一年,似是可信的了,似乎可以印證《禮記》的了;然而武王死了下來,他的長子成王,何以又只得十三歲?難道武王八十一歲才生長子的麼?你只管拿這個翻來覆去的去反覆印證,看可能尋得出一個可信之說來?這還是上古的事。 最近的莫如明朝,並且明朝遺老,國初尚不乏人,只一個建文皇帝的蹤跡,你從那裡去尋得出信史來!再近點的,莫如明末,只一個弘光皇帝,就有人說他是個假的,說是張獻忠捉住了老福王宰了,和鹿肉一起煮了下酒,叫做『福祿酒』;那時候福王世子,亦已被害了,家散人亡,庫藏亦已散失,這廝在冷攤上買着了福王那顆印,便冒起福王來。 亦有人說,是福王府中奴僕等輩冒的。 但是當時南都許多人,難道竟沒有一個人認得他的,貿貿然推戴他起來,要我們後人瞎議論,瞎猜摩?但是看他童妃一案,始終未曾當面,又令人不能不生疑心。 象這麼種種的事情,又從那裡去尋一個信據?」我道:「據此看來,經史都不能信的了?」繼之道:「這又不然。 總而言之,不能泥信的就是了。 大凡有一篇本紀,或世家,或列傳的,總有這個人;但不過有這個人就是了,至于那本紀、世家、列傳所說的事蹟,只能當小說看,何必去問他真假。 他那內中或有裝點出來的,或有傳聞失實的,或有故為隱諱的,怎麼能信呢。 譬如陳稚農宣付史館,將來一定入《孝子傳》的了。 你生在今日,自然知道他不是孝子;百年以後的人,那就都當他孝子了。 就如我們今日看古史,那些《孝子傳》,誰敢保他那裡頭沒有陳稚農其人呢。 」 第20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第2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