絶句貴深曲。 此詩有深曲者七:悼念逝者,流淚的應該是詩人自己;現在偏偏不寫自己傷心落淚,只寫旁人感泣,從旁人感泣中見出自己傷心,此其深曲者一。 以醉裡暫時忘卻喪妻之痛,寫出永遠無法忘卻的哀思,此其深曲者二。 懷念亡妻的話,一句不寫,只從醉話着筆;且醉話也不寫,只以「錯問」二字出之,此其深曲者三。 醉裡尋伊,正見「覺來無處追尋」的無限空虛索寞,此其深曲者四。 乘興傾杯,卻引來一片抽泣,妙用反襯手法取得強烈感人的效果,此其深曲者五。 「時時錯問君」,再現了過去夫妻形影不離、詩人一刻也離不了這位愛妻的情景,曩昔「泥他沽酒拔金釵」(《遣悲懷》)的場面,宛在目前,此其深曲者六。 醉後潦倒的樣子,醒來驚愕的情態,不着一字而隱隱可見,此其深曲者七。 一首小詩,具此七美,真可謂之「七絶」。 (賴漢屏) 行宮 行宮 元稹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元稹的這首《行宮》可與白居易《上陽白髮人》參互並觀。 這裡的古行宮即洛陽行宮上陽宮,白頭宮女即「上陽白髮人」。 據白居易《上陽白髮人》,這些宮女天寶末年被「潛配」到上陽宮,在這冷宮裡一閉四十多年,成了白髮宮人。 這首短小精悍的五絶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雋永的詩味,傾訴了宮女無窮的哀怨之情,寄託了詩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詩人塑造意境,藝術上主要運用了兩種表現手法。 一是以少總多。 我國古典詩歌講究精煉,寫景、言情、敘事都要以少總多。 這首詩正具行宮有舉一而反三,字少而意多的特點。 四句詩,首句指明地點,是一座空虛冷落的古行宮;次句暗示環境和時間,宮中紅花盛開,正當春天季節;三句交代人物,幾個白頭宮女,與末句聯繫起來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寶末年進宮而倖存下來的老宮人;末句描寫動作,宮女們正閒坐回憶、談論天寶遺事。 二十個字,地點、時間、人物、動作,全都表現出來了,構成了一幅非常生動的畫面。 這個畫面觸發讀者聯翩的浮想:宮女們年輕時都是月貌花容,嬌姿艷質,這些美麗的宮女被禁閉在這冷落的古行宮之中,成日價寂寞無聊,看著宮花,花開花落,年復一年,青春消逝,紅顏憔悴,白髮頻添,如此被摧殘,往事豈堪重省!然而,她們被禁閉冷宮,與世隔絶,別無話題,卻只能回顧天寶時代玄宗遺事,此景此情,令人淒絶。 「寥落」、「寂寞」、「閒坐」,既描繪當時的情景,也反映詩人的傾向。 淒涼的身世,哀怨的情懷,盛衰的感慨,二十個字描繪出那樣生動的畫面,表現出那樣深刻的意思,所以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二說這首詩「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明胡應麟《詩藪。 內編》卷六以為這首詩是王建所作,並說「語意絶妙,合(王)建七言《宮詞》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 另一個表現手法是以樂景寫哀。 我國古典詩歌,其所寫景物,有時從對立面的角度反襯心理,利用憂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氣氛之間的矛盾,以樂景寫哀情,卻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這首詩也運用了這一手法。 詩所要表現的是淒涼哀怨的心境,但卻着意描繪紅艷的宮花。 紅花一般是表現熱閙場面,烘托歡樂情緒的,但在這裡卻起了很重要的反襯作用:盛開的紅花和寥落的行宮相映襯,加強了時移世遷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紅花和宮女的白髮相映襯,表現了紅顏易老的人生感慨;紅花美景與淒寂心境相映襯,突出了宮女被禁閉的哀怨情緒。 紅花,在這裡起了很大的作用。 這都是利用好景緻與噁心情的矛盾,來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薑齋詩話》所謂「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 白居易《上陽白髮人》「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也可以說是以樂寫哀。 不過白居易的寫法直接揭示了樂景寫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宮》則是以樂景作比較含蓄的反襯,顯得更有餘味。 (林東海) 菊花 菊花 元稹 秋絲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菊花,不象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 有人讚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地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 詠菊,一般要說說菊花的可愛。 但詩人既沒列舉「金鈎掛月」之類的形容詞,也未描繪爭芳鬥艷的景象。 而是用了一個比喻──「秋絲繞舍似陶家」。 一叢叢菊花圍繞着房屋開放,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 秋叢,即叢叢的秋菊。 東晉陶淵明最愛菊,家中遍植菊花。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是他的名句。 這裡將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滿院盛開的景象便不難想象。 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詩人「遍繞籬邊日漸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專心致志地繞籬觀賞,以至于太陽西斜都不知道。 「遍繞」、「日斜」,把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現出來,渲染了愛菊的氣氛。 詩人為什麼如此着迷地偏愛菊花呢?三、四兩句說明喜愛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後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 因此,作為後凋者,它得天獨厚地受人珍愛。 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 這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凋的堅貞品格的讚美。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的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 在寫作上,筆法也很巧妙。 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渲染愛菊的氣氛作為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頓,迭宕有致,最後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感染力。 (閻昭典) 西歸絶句(十二首之二) 西歸絶句(十二首之二) 元稹 五年江上損容顏,今日春風到武關。 兩紙京書臨水讀,小桃花樹滿商山。 這首詩作於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今河南省唐河縣)奉召還京途中。 詩題下原註:「得復言、樂天書。 」詩中抒發的便是歸途捧讀友人書信的興奮喜悅之情。 詩的首句「五年」憶昔日之愁。 詩人本在帝都長安任監察御史,由於得罪權貴,元和五年(810)被貶為職位卑微的江陵府(府治在今湖北江陵)士曹參軍。 人世間的屈辱沉淪,長江邊上的風風雨雨,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發出「五年江上損容顏」的慨嘆。 次句「春風」露今日之喜。 詩人奉召還京,沿唐河,浮漢水,越武關(在今陝西省商縣東),溯丹河,水陸兼程,時序又正是春天,更覺喜出望外,心情舒暢。 「今日春風到武關」,正是于敘事中襯出詩人此時欣喜的心情。 一、二兩句,直敘其事,遣詞造境平而無奇。 然而,三句「臨水」一轉,頓起詩情;四句「小桃」一結,更饒畫意。 原來,詩人欲以巧勝人,故意先出常語,而把力量用在結尾兩句上,終使詩的後半部分勝境迭出。 第3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下》
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