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和王昌齡是開元十五年(727)同科進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 但在出仕後的經歷和歸宿卻不大相同。 常建「淪于一尉」,只做過盱眙縣尉,此後便辭官歸隱于武昌樊山,即西山。 王昌齡雖然仕途坎坷,卻並未退隱。 題曰「宿王昌齡隱居」,一是指王昌齡出仕前隱居之處,二是說當時王昌齡不在此地。 王昌齡及第時大約已有三十七歲。 此前,他曾隱居石門山。 山在今安徽含山縣境內,即本詩所說「清溪」所在。 常建任職的盱眙,即今江蘇盱眙,與石門山分處淮河南北。 常建辭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繞道不遠,就近到石門山一遊,並在王昌齡隱居處住了一夜。 首聯寫王昌齡隱居所在。 「深不測」一作「深不極」,並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說清溪水流入石門山深處,見不到頭。 王昌齡隱居處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門山上,望去只看見一片白雲。 齊梁隱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對齊高帝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因而山中白雲便沿為隱者居處的標誌,清高風度的象徵。 但陶弘景是著名闊隱士,白雲多;王昌齡卻貧窮,雲也孤,而更見出清高。 清人徐增說:「惟見孤雲,是昌齡不在,並覺其孤也。 」這樣理解,也具情趣。 中間兩聯即寫夜宿王昌齡隱居處所見所感。 王昌齡住處清貧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謂「茅亭」。 屋前有松樹,屋邊種花,院裡蒔藥,見出他的為人和情趣,獨居而情不孤,遁世而愛生活。 常建夜宿此地,舉頭望見松樹梢頭,明月升起,清光照來,格外有情,而無心可猜。 想來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換了客人,依然多情來伴,故雲「猶為君」,「君」指王昌齡。 這既暗示王昌齡不在,更表現隱逸生活的清高情趣。 夜宿茅屋是孤獨的,而抬眼看見窗外屋邊有花影映來,也別具情意。 到院裡散步,看見王昌齡蒔養的藥草長得很好。 因為久無人來,路面長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藥草卻滋養了青苔。 這又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寫隱逸情趣的同時,流露出一種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現得含蓄微妙。 末聯便寫自己的歸志。 「鸞鶴群」用江淹《登廬山香爐峰》「此山具鸞鶴,往來盡仙靈」語,表示將與鸞鶴仙靈為侶,隱逸終生。 這裡用了一個「亦」字,很妙。 實際上這時王昌齡已登仕路,不再隱居。 這「亦」字是虛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說要學王昌齡隱逸,步王昌齡同道,藉以婉轉地點出諷勸王昌齡堅持初衷而歸隱的意思。 其實,這也就是本詩的主題思想。 題曰「宿王昌齡隱居」,旨在招王昌齡歸隱。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確同《題破山寺後禪院》,「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 詩人善於在平易地寫景中蘊含著深長的比興寄喻,形象明朗,詩旨含蓄,而意向顯豁,發人聯想。 就此詩而論,詩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齡從前隱居的舊地,深情地讚歎隱者王昌齡的清高品格和隱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誠摯地表示諷勸和期望仕者王昌齡歸來的意向。 因而在構思和表現上,「唯論意表」的特點更為突出,終篇都贊此勸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達,使王昌齡隱居處的無情景物都充滿對王昌齡的深情,願王昌齡歸來。 但手法又只是平實描敘,不擬人化。 所以,其動人在寫情,其悅人在傳神,藝術風格確實近王、孟一派。 (倪其心) 題破山寺後禪院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捨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 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後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淨,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 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着禮讚佛宇之情。 然後,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 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 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着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 佛門即空門。 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後,「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 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淨怡悅。 此刻此景此情,詩人彷彿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淨怡悅的境界。 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絶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託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這是一首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 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於構思造意的需要。 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讚賞,主要由於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 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遊山寺起而以讚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 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 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 」(《河岳英靈集》)精闢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於構思巧妙,善於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後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詞藻驚人。 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 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 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 後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 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於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雲難在造意。 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人深思。 正由於詩人着力於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閒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 常建這首詩是在優遊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閒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倪其心) 三日尋李九莊 三日尋李九莊 常建 雨歇楊林東渡頭,永和三日蕩輕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 第1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中》
第1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