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四句是具體的描寫。 這四句詩裡所塑造的藝術形象,都是從上面的一個「望」字生發出來的。 從結構的關係來說,上兩句寫「江城如畫」,下兩句寫「山晚晴空」;四句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又是有層次的。 「兩水」指句溪和宛溪。 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 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 用「明鏡」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 「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 上橋叫做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叫做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的建築。 這兩條長長的大橋架在溪上,倒影水中,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青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璨色彩。 這哪裡是橋呢?簡直是天上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 讀了這兩句,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詩人另一名作《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兩者同樣是用比擬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同樣用一個「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聯繫起來;然而同中有異,異曲同工:一個是以銀河比擬瀑布的飛流,一個是用彩虹寫夕陽明滅的波光中雙橋的倒影;一個着重在描繪其奔騰直下的氣勢,一個着重在顯示其瑰麗變幻的色彩,兩者所給予人們的美感也不一樣,而詩人想象的豐富奇妙,筆致的活潑空靈,則同樣使人驚嘆。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叢林裡冒出人家一縷縷的炊煙,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出一片蒼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 我們不難想象,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視野裡,他的觀察是深刻的,細緻的;而他的描寫又是毫不粘滯的。 他站得高,望得遠,抓住了一剎那間的感受,用極端凝煉的形象語言,在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個深秋的輪廓,深深地透漏出季節和環境的氣氛。 他不僅寫出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 如果我們細心領會一下,就會發現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筆是絲絲入扣的。 這結尾兩句,從表面看來很簡單,只不過和開頭二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朓所建的,從登臨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說一句懷念古人的話罷了。 這裡值得注意是「誰念」兩個字。 「懷謝公」的「懷」,是李白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 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自己「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 這就不是一般的懷古了。 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棄官而去之後,政治上一直處于失意之中,過着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客中的抑鬱和感傷,特別當搖落秋風的時節,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 宣城是他舊遊之地,現在他又重來這裡。 一到宣城,他就會懷唸到謝朓,這不僅因為謝朓在宣城遺留下象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蹟,更重要的是因為謝朓對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 當李白獨自在謝朓樓上臨風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朓所吟賞的山川,緬懷他平素所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雖然古今世隔,然而他們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 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徬徨的孤獨之感;正因為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當時複雜的情懷,又有誰能夠理解呢? (馬茂元) 望天門山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天門山,就是安徽當涂縣的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合稱。 兩山夾江對峙,象一座天設的門戶,形勢非常險要,「天門」即由此得名。 詩題中的「望」字,說明詩中所描繪的是遠望所見天門山壯美景色。 歷來的許多注本由於沒有弄清「望」的立腳點,所以往往把詩意理解錯了。 天門山夾江對峙,所以寫天門山離不開長江。 詩的前幅即從「江」與「山」的關係著筆。 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着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長江流經舊楚地的一段)衝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 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着洶湧的江流。 由於楚江怒濤的衝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 這和作者在《西嶽雲台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 」不過前者隱後者顯而已。 在作者筆下,楚江彷彿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衝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着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湧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 由於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形成波濤洶湧的奇觀。 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湧,那麼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迴轉向北。 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天門奇險的氣勢。 試比較《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 」「盤渦轂轉」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的情景。 絶句尚簡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樣寫得淋漓盡致。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 詩人並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 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讚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 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着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帘,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 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 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 「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它似乎包含着這樣的潛台詞:雄偉險要的天門山呵,我這乘一片孤帆的遠方來客,今天終於看見了你。 由於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 如果要正題,詩題應該叫「舟行望天門山」。 (劉學鍇) 客中作 客中作 李白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第12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詩鑑賞上》
第1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