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四年,高帝山陵,昭皇后應遷祔。 祠部疑有祖祭及遣啟諸奠九飯之儀不。 左仆射王儉議:「奠如大斂。 賀循雲『從墓之墓皆設奠,如將葬廟朝之禮』。 范寧雲『將窆而奠』。 雖不稱為祖,而不得無祭。 」從之。 有司又奏:「昭皇后神主在廟,今遷祔葬,廟有虞以安神,神既已處廟,改葬出靈,豈應虞祭?鄭注改葬雲『從廟之廟,禮宜同從墓之墓』。 事何容異!前代謂應無虞。 」左仆射王儉議:「范寧雲『葬必有魂車』。 若不為其歸,神將安舍?世中改葬,即墓所施靈設祭,何得不祭而毀耶?賀循雲『既窆,設奠于墓,以終其事』。 雖非正虞,亦粗相似。 晉氏修復五陵,宋朝敬後改葬,皆有虞。 今設虞非疑。 」從之。 建元二年,皇太子妃薨,前宮臣疑所服。 左仆射王儉議:「《禮記·文王世子》『父在斯為子,君在斯為臣。 』且漢魏以來,宮僚充備,臣隷之節,具體在三。 昔庾翼妻喪,王允、滕弘謂府吏宜有小君之服,況臣節之重邪?宜依禮為舊君妻齊衰三月,居官之身,併合屬假,朝晡臨哭悉系東宮。 今臣之未從官在遠者,于居官之所,屬寧二日半,仍行喪成服,遣箋表,不得奔赴。 」從之。 太子妃斬草乘黃,議建銘旌。 仆射王儉議:「禮,既涂棺,祝取銘置於殯東,大斂畢,便應建於西階之東。 」 宋大明二年,太子妃斃,建九旒。 有司又議:「斬草日建旒與不?若建旒,應幾旒?及畫龍升降雲何?又用幾翣?仆射王儉議:“旒本是命服,無關於凶事。 今公卿以下,平存不能備禮,故在凶乃建耳。 東宮秩同上公九命之儀,妃與儲君一體,義不容異,無緣未同常例,別立凶旒。 大明舊事,是不經詳議,率爾便行耳。 今宜考以禮典,不得效尤從失。 吉部伍自有桁輅,凶部別有銘旌,若復立旒,復置何處?翣自用八。 」從之。 有司奏:「大明故事,太子妃玄宮中有石志。 參議墓銘不出禮典。 近宋元嘉中,顏延作王球石志。 素族無碑策,故以紀德。 自爾以來,王公以下,咸共遵用。 儲妃之重,禮殊恆列,既有哀策,謂不須石志。 」從之。 有司奏:「穆妃卒哭後,靈還在道,遇朔望,當須設祭不?」王儉議:「既虞卒哭,祭之於廟,本是祭序昭穆耳,未全同卒吉四時之祭也,所以有朔望殷事。 蕃國不行權制,宋江夏王妃卒哭以後,朔望設祭。 帝室既以卒哭除喪,無緣方有朔望之祭。 靈筵雖未升廟堂,而舫中即成行廟,猶如桓玄及宋高祖長沙、臨川二國,並有移廟之禮。 豈復謂靈筵在途,便設殷事耶?推此而言,朔望不復俟祭。 宋懿後時舊事不及此,益可知時議。 」從之。 建元三年,有司奏:「皇太子穆妃以去年七月薨,其年閏九月。 未審當月數閏?為應以閏附正月?若用月數數閏者,南郡王兄弟便應以此四月晦小祥,至于祥月,不為有疑不?」左仆射王儉議:「三百六旬,尚書明義,文公納幣,春秋致譏。 《谷梁》雲「積分而成月」。 《公羊》雲「天無是月」。 雖然,左氏謂告朔為得禮。 是故先儒咸謂三年期喪,歲數沒閏,大功以下,月數數閏。 夫閏者,蓋是年之餘日,而月之異朔,所以吳商雲「含閏以正期,允協情理」。 今杖期之喪,雖以十一月而小祥,至于祥縞,必須周歲。 凡厭屈之禮,要取象正服。 祥縞相去二月,厭降小祥,亦以則之。 又且求之名義,則小祥本以年限,考于倫例,則相去必應二朔。 今以厭屈而先祥,不得謂此事之非期,事既同條,情無異貫,沒閏之理,固在言先。 設令祥在此晦,則去縞三月,依附準例,益復為礙。 謂應須五月晦乃祥。 此國之大典,宜共精詳。 並通關八座丞郎,研盡同異。 」 尚書令褚淵難儉議曰:「厭屈之典,由所尊奪情,故祥縞備制,而年月不申。 今以十一月而祥,從期可知。 既計以月數,則應數閏以成典。 若猶含之,何以異於縞制?疑者正以祥之當閏,月數相縣。 積分余閏,歷象所弘。 計月者數閏,故有餘月,計年者苞含,故致盈積。 稱理從制,有何不可?」 儉又答淵難曰:「含閏之義,通儒所難。 但祥本應期,屈而不遂。 語事則名體具存,論哀則情無以異。 跡雖數月,義實計年,閏是年之歸余,故宜總而苞之。 期而兩祥,緣尊故屈,祥則沒閏,象年所申,屈申兼著,二途具舉。 經記之旨,其在茲乎?如使五月小祥,六月乃閏,則祥之去縞,事成二月,是為十一月以象前期,二朔以放後歲,名有區域,不得相參。 魯襄二十八年『十二月乙未楚子卒』。 唯書上月,初不言閏,此又附上之明義也。 鄭、射、王、賀唯雲期則沒閏,初不復區別杖期之中祥,將謂不俟言矣。 成休甫雲『大祥後禫,有閏別數之』,明杖期之祥,不得方于浸縞之末。 即恩如彼,就例如此。 」淵又據舊義難儉十餘問,儉隨事解釋。 祠部郎中王圭之議,謂「喪以閏施,功衰以下小祥值閏,則略而不言。 今雖厭屈,祥名猶存,異於余服。 計月為數,屈追慕之心,以遠為邇。 日既余分,月非正朔,含而全制,於情唯允。 仆射儉議,理據詳博,謹所附同。 今司徒淵始雖疑難,再經往反,未同儉議。 依舊八座丞郎通共博議為允。 以來五月晦小祥,其祥禫自依常限。 奏禦,班下內外。 」詔「可」。 第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南齊書》
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