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一曰帝堯之苗裔,二曰體貌多奇異,三曰神武有征應,四曰寬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加之以信誠好謀,達于聽受,見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從諫如從流,趨時如響赴;當食吐哺,納子房之策;拔足揮洗,揖酈生之說;寤戍卒之言,斷懷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膚之愛;舉韓信於行陣,收陳平于亡命;英雄陳力,群才畢舉,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業也。 若乃靈瑞符應,又可略聞矣。 初,劉媼妊高祖而夢與神遇,震雷晦冥,有龍蛇之怪。 及長多靈異,有殊于眾,是以王、武感物而折契,呂公睹貌而進女;秦皇東遊以厭其氣,呂后望雲而知所處;始受命則白蛇分,西入關則五星聚。 故淮陰、留侯謂之天授,非人力也。 歷古今之得失,驗行事之成敗,稽帝王之世運,考五者之所謂,取捨不厭斯位,符應不同斯度,而欲昧于權利,越次妄據,外不量力,內不知命,則必喪保家之主,失天年之壽,遇折足之凶,伏鈇鉞之誅。 英雄誠知覺寤,畏若禍戒,超然遠覽,淵然深識,收陵、嬰之明分,絶信、布之覬覦,距逐鹿之瞽說,審神器之有授,無貪不可幾,為二母之所笑,則福祚流于子孫,天祿其永終矣。 隗囂不納,果敗。 漢元、成世,道士言:「讖者云:『赤厄三七。 』三七,二百一十年,有外戚之篡。 祚極三六,當有龍飛之秀,興復祖宗。 」及莽篡漢,漢二百一十年矣。 莽十八年而敗,光武興焉。 明帝初生,豐下兌上,赤色似堯,終登帝位。 和帝鄧皇后,祖父禹,佐命光武,常曰:「我將百萬人,未嘗妄殺一人,子孫當大興。 」後少時,相者蘇文見後,驚曰:「此成湯之骨法也,貴不可言。 」後嘗夢登梯,以手捫天,天體蕩蕩正青而滑,有若鐘乳者,後仰吮之。 以訊之占夢。 占夢者曰:「堯夢攀天而上,湯夢及天而呧之,此皆非常夢也。 」既而入宮,遂登尊位。 安帝未即大位,在邸,數有神光赤蛇嘉應,照曜室內,磐紆殿屋床笫之間,後遂入承大統。 初,桓帝之世,有黃星見于楚、宋之分。 遼東殷馗曰:「後五十年,當有真人起於譙、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靈帝熹平五年,黃龍見譙。 光祿大夫喬玄問太史令單颺曰:「此何祥也?」颺曰:「其國後當有王者興,不及五十年,亦當復見天事恆象,此其征也。 」內黃殷登默記之。 其後曹操起於譙,是為魏武帝。 建安五年,于黃星見之,歲五十年矣,而武帝破袁紹,天下莫敵。 《春秋讖》曰:「代漢者,當涂高也。 」漢有周舒者,善內學。 人或問之,舒曰:「當涂高者,魏也。 」舒既沒,譙周又問術士杜瓊曰:「周征君以為當涂高,魏也。 其義何在?」瓊曰:「魏,闕名也。 當涂而高,聖人以類言耳。 」又問周曰:「寧復有所怪邪?」周曰:「未達也。 」瓊曰:「古者名官職不言曹,自漢以來,名官盡言曹,吏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周曰:「魏者,大也;曹者,眾也。 眾而且大,天下之所歸乎?」建安十八年,武帝為公,又進爵為王。 二十五年,武帝薨,太子丕嗣為魏王,是為文帝。 文帝始生,有雲青色,員如車蓋,當其上終日。 望氣者以為至貴之祥,非人臣之氣。 善相者高元呂曰:「其貴不可言。 」延康元年三月,黃龍又見譙,殷登猶存,嘆曰:「黃龍見于熹平也,單颺云:『不及五十年,亦當復見。 』今四十五年矣,颺之言其驗茲乎。 」四月,饒安言白虎見。 八月,石邑言鳳凰集,又有麒麟見。 十月,漢帝禪位於魏,魏王辭讓不受。 博士蘇林、董巴上言:「臣聞天之去就,固有常分,聖人當之,昭然不疑。 故堯捐骨肉而禪有虞,終無吝色。 舜發壟畝而居天下,若固有之。 其相授間,不稽漏刻,天下已傳矣。 所以急天命,明天下不可一日無君。 今漢期運已終,妖異絶之已審。 陛下受天之命,符瑞告征,丁寧詳悉,反覆備至,雖言語相諭,無以代此。 今既發詔書,璽綬未禦,固執謙讓,上稽天命,下違民情。 臣謹按古之典籍,參以圖緯,魏之行運及天道所在,即尊之驗,在於今年此月,昭{折日}分明。 謹條奏如左。 唯陛下遷思易慮,以時即位,顯告上帝,布詔天下。 然後改正朔,易服色,正大號,天下幸甚。 」其所陳事曰: 天有十二次,以為分野,王公之國,各有所屬。 周在鶉火,魏在大梁,歲星行歷,凡十二次,所在國天子受命,諸侯以封。 周文王始受命,歲星在鶉火。 至武王伐紂,十三年,歲星復在鶉火。 故《春秋傳》曰:「武王伐紂,歲在鶉火。 」又曰:「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 」昔光和七年,歲在大梁,武王始受命為將,討黃巾。 是歲,改年為中平元年。 建安元年,歲復在大梁,始拜大將軍。 十三年,復在大梁,始拜丞相。 今二十五年,歲復在大梁,陛下受命。 此魏得歲與周文、武受命相應。 今年青龍在庚子,《詩推度災》曰:「庚者,更也;子者,茲也。 聖人製法天下治。 」又曰:「王者布德于子,治成於醜。 」此言今年天更命聖人,製法天下,布德於民也。 魏以政制天下,與《詩》協矣。 顓頊受命,歲在豕韋,衛居其地,亦在豕韋。 故《春秋傳》曰:「衛,顓頊之墟也。 」今十月,鬥之所建,則顓頊受命之分也。 魏以十月受禪,此同符始祖受命之驗也。 魏之氏族,出自顓頊,與舜同祖,見于《春秋世家》。 舜以土德承堯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漢之火,其於行運合于堯、舜授受之次。 魏王猶未許。 大史丞許芝又上天文祥瑞: 第17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1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