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車,軿車之流也。 漢諸侯貧者乃乘之,其後轉見貴。 孫權雲「車中八牛」,即犢車也。 江左禦出,又載儲偫之物。 漢代賤軺車而貴輜軿,魏晉賤輜軿而貴軺車。 又有追鋒車,去小平蓋,加通幔,如軺車,而駕馬。 又以雲母飾犢車,謂之雲母車,臣下不得乘,時以賜王公。 晉氏又有四望車,今制亦存。 又漢制,唯賈人不得乘馬車,其餘皆乘之矣。 除吏赤蓋杠,余則青蓋杠雲。 《周禮》,王后亦有五路,重翟、厭翟、安車、翟車、輦車,凡五也。 漢制,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法駕乘重翟羽蓋金根車,駕青交路,青帷裳,雲颭畫轅,黃金涂五末,蓋爪施金華,駕三馬,左右騑。 其法駕則紫罽軿車。 按《字林》,軿車有衣蔽,無後轅。 其有後轅者謂之輜。 應劭《漢官》,明帝永平七年,光烈陰皇后葬,魂車,鸞路青羽蓋,駕駟馬,龍旗九旒,前有方相。 鳳皇車,大將軍妻參乘,太仆妻、禦女騎夾轂,此前漢舊制也。 晉《先蠶儀注》,皇后乘油畫雲母安車,駕六騩馬。 騩,淺黑色也。 油畫兩轅安車,駕五騩馬為副。 公主油畫安車,駕三。 三夫人青交路安車,駕三。 皆以紫絳罽軿車,駕三為副。 九嬪世婦軿車,駕二。 宮入輜車,駕一。 王妃、公侯特進夫人、封君皁交路安車,駕三。 漢制,貴人、公主、王妃、封君油軿皆駕二,右騑而已。 漢制,太子、皇子皆安車,硃斑輪,倚虎較,伏鹿軾,黑颭文畫蕃,青蓋,金華施末,黑颭文畫轅,金涂五末。 皇子為王,錫以此乘,故曰王青蓋車。 皆左右騑駕,五旗,旗九颭,畫降龍。 皇孫乘綠車,亦駕三。 魏、晉之制,太子及諸王皆駕四。 晉元帝太興三年,太子釋奠。 詔曰:「未有高車,可乘安車。 」高車,即立乘車也。 公及列侯安車,硃斑輪、倚鹿較、伏熊軾、黑蕃者謂之軒,皁繒蓋,駕二,右騑。 王公旗八旒,侯七旒,卿五旒,皆降龍。 公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郊陵法駕出,皆大車立乘,駕四。 後導從大車,駕二,右騑。 他出乘安車。 其去位致仕,皆賜安車四馬。 中二千石皆皁蓋、硃蕃,銅五末,駕二,右騑。 《晉令》,王公之世子攝命治國者,安車,駕三,旗七旒,其侯世子,五旒。 傅暢《故事》,三公安車,駕三;特進駕二;卿一。 漢制,公、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會廟及蠶,各乘其夫之安車,右騑,加皁交路,帷裳。 非公會,則乘漆布輜軿,銅五末。 晉武帝太康四年,詔依漢故事,給九卿朝車駕及安車各一乘。 傅暢《故事》,尚書令軺車,黑耳後戶。 仆射但後戶無耳。 中書監令如仆射。 漢制,乘輿禦大駕,公卿奉引,太仆、大將軍參乘,備千乘萬騎,屬車八十一乘。 古者諸侯貳車九乘,秦滅九國,兼其車服,故八十一乘也。 漢遵弗改。 漢都長安時,祠天于甘泉用之。 都洛陽,上原陵,又用之,大喪又用之。 法駕則河南尹、洛陽令奉引,奉車郎禦,侍中參乘,屬車三十六乘。 凡屬車皆皁蓋赤裡。 後漢祠天郊用法駕,祠宗廟用小駕。 小駕,減損副車也。 前驅有九游雲罕,皮軒鸞旗,車皆大夫載之。 鸞旗者,編羽旄列系幛傍也。 金鉦黃鉞,黃門鼓車,乘輿之後有屬車,尚書、御史載之。 最後一車懸豹尾。 豹尾以前,比于省中。 每出警蹕清道,建五旗。 太仆奉駕條上鹵簿,尚書郎侍御史令史皆執注以督整車騎,所謂護駕也。 春秋上陵,尤省于小駕。 直事尚書一人從,其餘令史以下皆從行,所謂先置也。 薛綜《東京賦》注以雲罕九游為旌旗別名,亦不辨其形。 案魏命晉王建天子旌旗,置旄頭雲罕。 是知雲罕非旌旗也。 徐廣《車服注》以為九游,游車九乘。 雲罕疑是璟罕。 《詩敘》曰:「齊侯田獵璟弋,百姓苦之。 」璟罕勣施遊獵,遂為行飾乎?潘岳《籍田賦》先敘五路九旗,次言瓊璟雲罕。 若罕為旗,則岳不應頻句于九旗之下。 又以其物匹璟戟,宜是今畢網明矣。 此說為得之。 皮軒,以虎皮為軒也。 徐又引《淮南子》「軍正執豹皮以制正其眾。 」《禮記》「前月士師,則載虎皮」。 乘輿豹尾,亦其義類乎?五旗者,五色各一旗,以木牛承其下。 徐又云「木牛,蓋取其負重而安穩也。 」五旗纏竿,即《禮記》德車結旌不盡飾也。 戎事乃散之。 又武車綏旌,垂舒之也。 史臣案:今結旌綏旌同,而德車武車之所不建。 又木牛之義,亦未灼然可曉。 又案《周禮》辨載法物,莫不詳究,然無相風、璟網、旄頭之屬,此非古制明矣。 何承天謂戰國並爭,師旅數出,懸烏之設,務察風昆,宜是秦矣。 晉武嘗問侍臣:「旄頭何義?」彭推對曰:「秦國有奇怪,觸山截水,無不崩潰,唯畏旄頭,故虎士服之,則秦制也。 」張華曰:「有是言而事不經。 臣謂壯士之怒,發踴衝冠,義取于此。 」摯虞《決疑》無所是非也。 徐爰曰:「彭、張之說,各言意義,無所承據。 案天文畢昴之中謂之天街,故車駕以璟罕前引,畢方昴員,因其象。 《星經》,昴一名旄頭,故使執之者冠皮毛之冠也。 」 輕車,古之戰車也。 輪輿洞硃,不巾不蓋,建矛戟幢麾,置弩于軾上,駕二。 射聲校尉司馬吏士載,以次屬車。 第1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