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重交而輕財,好逸而惡勞。 學業致苦,而祿答未厚,由捷徑者多,故莫肯用心。 洙、泗邈遠,《風》、《雅》彌替,後生放任,不復憲章典謨;臨官宰政者,務目前之治,不能閒以典誥。 遂令《詩》、《書》荒塵,頌聲寂漠,仰瞻俯省,能弗嘆慨!自胡夷交侵,殆三十年矣。 而未革面響風者,豈威武之用盡,抑文教未洽,不足綏之邪?昔魯秉周禮,齊不敢侮;范會崇典,晉國以治。 楚、魏之君,皆阻帶山河,憑城據漢,國富民殷,而不能保其強大,吳起、屈完所以為嘆也。 由此言之,禮義之固,孰與金城湯池?季路稱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為之三年,猶欲行其義方。 況今江表晏然,王道隆盛,而不能弘敷禮樂,敦明庠序,其何以訓彞倫而來遠人乎!魏武帝于馳鶩之時,以馬上為家,逮于建安之末,風塵未弭。 然猶留心遠覽,大學興業,所謂顛沛必於是,真通才也。 今使三時既務,五教並修,軍旅已整,俎豆無廢,豈非兼善者哉!便處分安學校處所,籌量起立講舍。 參佐大將子弟,悉令入學,吾家子弟,亦令受業。 四府博學識義通涉文學經綸者,建儒林祭酒,使班同三署,厚其供給;皆妙選邦彥,必有其宜者,以充此舉。 近臨川、臨賀二郡,並求修復學校,可下聽之。 若非束修之流,禮教所不及,而欲階緣免役者,不得為生。 明為條制,令法清而人貴。 又繕造禮器俎豆之屬,將行大射之禮。 亮尋薨,又廢。 孝武帝太元九年,尚書謝石又陳之曰: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翼善輔性,唯禮與學。 雖理出自然,必須誘導。 故洙、泗闡弘道之風,《詩》、《書》垂軌教之典。 敦《詩》悅《禮》,王化以斯而隆;甄陶九流,群生於是乎穆。 世不常治,道亦時亡。 光武投戈而習誦,魏武息馬以修學,懼墜斯文,若此之至也。 大晉受命,值世多陰。 雖聖化日融,而王道未備。 庠序之業,或廢或興。 遂令陶鑄闕日用之功,民性靡素絲之益,亹亹玄緒,翳焉莫抽,臣所以遠尋伏念,寤寐永嘆者也。 今皇威遐震,戎車方靜,將灑玄風于四區,導斯民于至德。 豈可不弘敷禮樂,使煥乎可觀!請興復國學,以訓冑子;班下州郡,普修鄉校。 雕琢琳瑯,和寶必至;大啟群蒙,茂茲成德。 匪懈於事,必由之以通,則人競其業,道隆學備矣。 烈宗納其言。 其年,選公卿二千石子弟為生,增造廟屋一百五十五間。 而品課無章,士君子恥與其列。 國子祭酒殷茂言之曰: 臣聞弘化正俗,存乎禮教,輔性成德,必資于學。 先王所以陶鑄天下,津梁萬物,閒邪納善,潛被于日用者也。 故能疏通玄理,窮綜幽微,一貫古今,彌綸治化。 且夫子稱回,以好學為本;七十希仰,以善誘歸宗。 《雅》、《頌》之音,流詠千載。 聖賢之淵范,哲王所同風。 自大晉中興,肇基江左,崇明學校,修建庠序,公卿子弟,併入國學。 尋值多故,訓業不終。 陛下以聖德玄一,思隆前美,順通居方,導達物性,興復儒肆,僉與後生。 自學建彌年,而功無可名。 憚業避役,就存者無幾;或假托親疾,真偽難知,聲實渾亂,莫此之甚。 臣聞舊制,國子生皆冠族華冑,比列皇儲。 而中者混雜蘭艾,遂令人情恥之。 子貢去朔之餼羊,仲尼猶愛其禮。 況名實兼喪,面牆一世者乎!若以當今急病,未遑斯典,權宜停廢者,別一理也。 若其不然,宜依舊準。 竊謂群臣內外,清官子侄,普應入學,制以程課。 今者見生,或年在扞格,方圓殊趣,宜聽其去就,各從所安。 所上謬合,乞付外參議。 烈宗下詔褒納,又不施行。 朝廷及草萊之人有志于學者,莫不發憤嘆息。 清河人李遼又上表曰:「臣聞教者,治化之本,人倫之始,所以誘達群方,進德興仁,譬諸土石,陶冶成器。 雖復百王殊禮,質文參差,至于斯道,其用不爽。 自中華湮沒,闕裡荒毀,先王之澤寢,聖賢之風絶。 自此迄今,將及百年。 造化有靈,否終以泰,河、濟夷徙,海、岱清通,黎庶蒙蘇,鳧藻奮化。 而典訓弗敷,《雅》、《頌》寂蔑,久凋之俗,大弊未改。 非演迪斯文,緝熙宏猷,將何以光贊時邕,克隆盛化哉!事有如賒而實急,此之謂也。 亡父先臣回,綏集邦邑,歸誠本朝。 以太元十年,遣臣奉表。 路經闕裡,過覲孔廟,庭宇傾頓,軌式頽弛,萬世宗匠,忽焉淪廢;仰瞻俯慨,不覺涕流。 既達京輦,表求興復聖祀,修建講學。 至十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奉被明詔,采臣鄙議,敕下兗州魯郡,準舊營飾。 故尚書令謝石令臣所須列上,又出家布,薄助興立。 故鎮北將軍譙王恬版臣行北魯縣令,賜許供遣。 二臣薨徂,成規不遂。 陛下體唐堯文思之美,訪宣尼善誘之勤,矜荒余之凋昧,愍聲教之未浹。 愚謂可重符兗州刺史,遂成舊廟,蠲複數戶,以供掃灑。 並賜給《六經》,講立庠序,延請宿學,廣集後進,使油然入道,發剖琢之功。 運仁義以征伐,敷道德以服遠,何招而不懷,何柔而不從!所為者微,所弘甚大。 臣自致身輦轂,于今八稔,違親轉積,夙夜匪寧。 振武將軍何澹之今震扞三齊,臣當隨反。 裴回天邑,感戀罔極。 乞臣表付外參議。 」又不見省。 宋高祖受命,詔有司立學,未就而崩。 太祖元嘉二十年,復立國子學,二十七年廢。 魏高貴鄉公甘露二年,車駕親率群司行養老之禮于太學。 於是王祥為三老,鄭小同為五更。 今無其注,然漢禮具存也。 第8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書》
第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