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峻構逆,吳國內史庾冰出奔會稽,乃以謨為吳國內史。 謨既至,與張闓、顧眾、顧颺等共起義兵,迎冰還郡。 峻平,復為侍中,遷五兵尚書,領琅邪王師。 謨上疏讓曰:「八坐之任,非賢莫居,前後所用,資名有常。 孔愉、諸葛恢並以清節令才,少著名望。 昔愉為御史中丞,臣尚為司徒長史;恢為會稽太守,臣為尚書郎;恢尹丹陽,臣守小郡。 名輩不同,階級殊懸。 今猥以輕鄙,超倫逾等,上亂聖朝貫魚之序,下違群士准平之論。 豈惟微臣其亡之誡,實招聖政惟塵之累。 且左長史一超而侍帷幄,再登而廁納言,中興已來,上德之舉所未嘗有。 臣何人斯,而猥當之!是以叩心自忖,三省愚身,與其苟進以穢清涂,寧受違命狷固之罪。 」疏奏,不許。 轉掌吏部。 以平蘇峻勛,賜爵濟陽男,又讓,不許。 冬蒸,謨領祠部,主者忘設明帝位,與太常張泉俱免,白衣領職。 頃之,遷太常,領秘書監,以疾不堪親職,上疏自解,不聽。 成帝臨軒,遣使拜太傅、太尉、司空。 會將作樂,宿縣于殿庭,門下奏,非祭祀燕饗則無設樂之制。 事下太常。 謨議臨軒遣使宜有金石之樂,遂從之。 臨軒作樂,自此始也。 彭城王紱上言,樂賢堂有先帝手畫佛象,經歷寇難,而此堂猶存,宜敕作頌。 帝下其議。 謨曰:「佛者,夷狄之俗,非經典之制。 先帝量同天地,多才多藝,聊因臨時而畫此象,至于雅好佛道,所未承聞也。 盜賊奔突,王都隳敗,而此堂塊然獨存,斯誠神靈保祚之征,然未是大晉盛德之形容,歌頌之所先也。 人臣睹物興義,私作賦頌可也。 今欲發王命,敕史官,上稱先帝好佛之志,下為夷狄作一象之頌,于義有疑焉。 」於是遂寢。 時征西將軍庾亮以石勒新死,欲移鎮石城,為滅賊之漸。 事下公卿。 謨議曰: 時有否泰,道有屈伸,暴逆之寇雖終滅亡,然當其強盛,皆屈而避之。 是以高祖受黜于巴漢,忍辱于平城也。 若爭強於鴻門,則亡不終日。 故蕭何曰「百戰百敗,不死何待」也。 原始要終,歸於大濟而已。 豈與當亡之寇爭遲速之間哉!夫惟鴻門之不爭,故垓下莫能與之爭。 文王身圮于羑裡,故道泰于牧野;句踐見屈于會稽,故威申于強吳。 今日之事,亦由此矣。 賊假息之命垂盡,而豺狼之力尚強;宜抗威以待時。 或曰:「抗威待時,時已可矣。 」愚以為時之可否在賊之強弱,賊之強弱在季龍之能否。 季龍之能否,可得而言矣。 自勒初起,則季龍為爪牙,百戰百勝,遂定中國,境土所據,同於魏世。 及勒死之日,將相內外欲誅季龍。 季龍獨起於眾異之中,殺嗣主,誅寵臣。 內難既定,千里遠出,一攻而拔金墉,再戰而斬石生,禽彭彪,殺石聰,滅郭權,還據根本,內外並定,四方鎮守,不失尺土。 詳察此事,豈能乎,將不能也?假令不能者為之,其將濟乎,將不濟也?賊前襄陽而不能拔,誠有之矣。 不信百戰之效,而執一攻之驗,棄多從少,於理安乎?譬若射者,百發而一不中,可謂之拙乎?且不拔襄陽者,非季龍身也。 桓平北,守邊之將耳。 賊前攻之,爭疆埸耳,得之為善,不得則止,非其所急也。 今征西之往,則異於是。 何者?重鎮也,名賢也,中國之人所聞而歸心也。 今而西度,實有席捲河南之勢,賊所大懼,豈與桓宣同哉!季龍必率其精兵,身來距爭。 若欲與戰,戰何如石生?若欲城守,守何如金墉?若欲阻沔,沔何如大江?蘇峻何如季龍?凡此數者,宜群校之。 愚謂石生猛將,關中精兵,征西之虎不能勝也。 金墉險固,劉曜十萬所不能拔,今征西之守不能勝也。 又是時兗州、洛陽、關中皆舉兵擊季龍。 今此三處反為其用,方之於前,倍半之覺也。 若石生不能敵其半,而征西欲當其倍,愚所疑也。 蘇峻之強,不及季龍,沔水之險,不及大江。 大江不能禦蘇峻,而以沔水禦季龍,又所疑也。 昔祖士稚在譙,佃于城北,慮賊來攻,因以為資,故豫安軍屯,以禦其外。 谷將熟,賊果至,丁夫戰于外,老弱獲于內,多持炬火,急則燒谷而走。 如此數年,竟不得其利。 是時賊唯據沔北,方之於今,四分之一耳。 士稚不能捍其一,而征西欲禦其四,又所疑也。 或云:「賊若多來,則必無糧。 」然致糧之難,莫過崤函。 而季龍昔涉此險,深入敵國,平關中而後還。 今至襄陽,路既無險,又行其國內,自相供給,方之於前,難易百倍。 前已經至難,而謂今不能濟其易,又所疑也。 然此所論,但說征西既至之後耳,尚未論道路之慮也。 自沔以西,水急岸高,魚貫溯流,首尾百里。 若賊無宋襄之義,及我未陣而擊之,將如之何?今王士與賊,水陸異勢,便習不同。 寇若送死,雖開江延敵,以一當千,猶吞之有餘,宜誘而致之,以保萬全。 棄江遠進,以我所短擊彼所長,懼非廟勝之算。 朝議同之,故亮不果移鎮。 初,皇后每年拜陵,勞費甚多,謨建議曰:「古者皇后廟見而已,不拜陵也。 」由是遂止。 初,太尉郗鑒疾篤,出謨為太尉軍司,加侍中。 鑒卒,即拜謨為征北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揚州之晉陵豫州之沛郡諸軍事、領徐州刺史、假節。 時左衛將軍陳光上疏請伐胡,詔令攻壽陽,謨上疏曰: 第17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晉書 下》
第1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