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字宣茂,陳留圉城人,魏太尉柔之子也。 光少習家業,明練刑理。 初以太子舍人累遷尚書郎,出為幽州刺史、潁州太守。 是時武帝置黃沙獄,以典詔囚。 以光歷世明法,用為黃沙御史,秩與中丞同,遷廷尉。 元康中,拜尚書,典三公曹。 時趙王倫篡逆,光于其際,守道全貞。 及倫賜死,齊王冏輔政,復以光為廷尉,遷尚書,加奉車都尉。 後從駕討成都王穎有勛,封延陵縣公,邑千八百戶。 于時朝廷咸推光明於用法,故頻典理官。 惠帝為張方所逼,幸長安,朝臣奔散,莫有從者,光獨侍帝而西。 遷尚書左仆射,加散騎常侍。 光兄誕為上官巳等所用,歷徐、雍二州刺史。 誕性任放無倫次,而決烈過人,與光異操。 常謂光小節,恆輕侮之,光事誕愈謹。 帝既還洛陽,時太弟新立,重選傅訓,以光為少傅,加光祿大夫,常侍如故。 及懷帝即位,加光祿大夫金章紫綬,與傅祗並見推崇。 尋為尚書令,本官如故。 以疾卒,贈司空、侍中。 屬京洛傾覆,竟未加謚。 子韜字子遠,放佚無檢。 光為廷尉時,韜受貨賕,有司奏案之,而光不知。 時人雖非光不能防閒其子,以其用心有素,不以為累。 初,光詣長安留台,以韜兼右衛將軍。 韜與殿省小人交通,及光卒,仍于喪中往來不絶。 時東海王越輔政,不朝觀。 韜知人心有望,密與太傅參軍姜賾、京兆杜概等謀討越,事泄伏誅。 史臣曰:下士競而文,中庸靜而質,不若進不足而退有餘也。 魏舒、劉寔發慮精華,結綬登槐,覽止成務。 季和切問近對,當官正色。 詩云「貪人敗類」,豈劉夏之謂歟! 贊曰:舒言不矜,憙對千乘。 子真、宣茂,雅志難陵。 進忠能舉,退讓攸興。 皎皎瑚器,來光玉繩。 列傳第十二 王渾(子濟) 王濬 唐彬 王渾,字玄沖,太原晉陽人也。 父昶,魏司空。 渾沈雅有器量。 襲父爵京陵侯,闢大將軍曹爽掾。 爽誅,隨例免。 起為懷令,參文帝安東軍事,累遷散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 咸熙中為越騎校尉。 武帝受禪,加揚烈將軍,遷徐州刺史。 時年荒歲饑,渾開倉振贍,百姓賴之。 泰始初,增封邑千八百戶。 久之,遷東中郎將,監淮北諸軍事,鎮許昌。 數陳損益,多見納用。 轉征虜將軍、監豫州諸軍事、假節,領豫州刺史。 渾與吳接境,宣佈威信,前後降附甚多。 吳將薛瑩、魯淑眾號十萬,淑向弋陽,瑩向新息。 時州兵並放休息,眾裁一旅,浮淮潛濟,出其不意,瑩等不虞晉師之至。 渾擊破之,以功封次子尚為關內侯。 遷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鎮壽春。 吳人大佃皖城,圖為邊害。 渾遣揚州刺史應綽督淮南諸軍攻破之,並破諸別屯,焚其積穀百八十餘萬斛、稻苗四千餘頃、船六百餘艘。 渾遂陳兵東疆,視其地形險易,歷觀敵城,察攻取之勢。 及大舉伐吳,渾率師出橫江,遣參軍陳慎、都尉張喬攻尋陽瀨鄉,又擊吳牙門將孔忠,皆破之,獲吳將周興等五人。 又遣殄吳護軍李純據高望城,討吳將俞恭,破之,多所斬獲。 吳歷武將軍陳代、平虜將軍硃明懼而來降。 吳丞相張悌、大將軍孫震等率眾數萬指城陽,渾遣司馬孫疇、揚州刺史周浚擊破之,臨陣斬二將,及首虜七千八百級,吳人大震。 孫皓司徒何植、建威將軍孫晏送印節詣渾降。 既而王濬破石頭,降孫皓,威名益振。 明日,渾始濟江,登建鄴宮,釃酒高會。 自以先據江上,破皓中軍,案甲不進,致在王濬之後。 意甚愧恨,有不平之色,頻奏濬罪狀,時人譏之。 帝下詔曰:「使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安東將軍、京陵侯王渾,督率所統,遂逼秣陵,令賊孫皓救死自衛,不得分兵上赴,以成西軍之功,又摧大敵,獲張悌,使皓途窮勢盡,面縛乞降。 遂平定秣陵,功勛茂著。 其增封八千戶,進爵為公,封子澄為亭侯、弟湛為關內侯,賜絹八千匹。 」轉征東大將軍,復鎮壽陽。 渾不尚刑名,處斷明允。 時吳人新附,頗懷畏懼。 渾撫循覊旅,虛懷綏納,座無空席,門不停賓。 於是江東之士莫不悅附。 第26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晉書 上》
第2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