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琁璣鈐曰:『述堯世,放唐文。 』帝命驗曰:『*[順]*堯考德,*(顧)**[題]*期立象。 』且三﹑五步驟,優劣殊軌,況乎頑陋,無以克堪,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每見圖書,中心恧焉。 閒者以來,政治不得,陰陽不和,災異不息,癘疫之氣,流傷于牛,農本不播。 夫庶征休咎,五事之應,咸在朕躬,信有闕矣,將何以補之?書曰:『惟先假王正厥事。 』又曰:『歲二月,東巡狩,至岱宗,柴,望秩于山川。 遂覲東後,睰時月正日。 』祖堯岱宗,同律度量,考在璣衡,以正歷象,庶乎有益。 春秋保干圖曰:『三百年鬥歷改憲。 』史官用太初鄧平術,有餘分一,在三百年之域,行度轉差,浸以謬錯。 琁璣不正,文象不稽。 冬至之日日在鬥二十*(二)***度,而歷以為牽牛中星。 先立春一日,則四分數之立春日也。 以折獄斷大刑,于氣已迕;用望平和隨時之義,蓋亦遠矣。 今改行四分,以遵于堯,以順孔聖奉天之文。 冀百君子越有民,同心敬授,*[儻]*獲咸*(喜)**[熙]*,以明予祖之遺功。 ”於是四分施行。 而欣﹑梵猶以為元首十一月當先大,欲以合耦弦望,命有常日,而十九歲不得七閏,晦朔失實。 行之未期,章帝復發聖思,考之經讖,使左中郎將賈逵問治歷者韂承﹑李崇﹑太尉屬梁鮪﹑司徒*[掾]*嚴勖﹑太子舍人徐震﹑鉅鹿公乘蘇統及欣﹑梵等十人。 以為月當先小,據春秋經書朔不書晦者,朔必有明晦,不朔必在其月也。 即先大,則一月再朔,後月無朔,是明不可必。 梵等以為當先大,無文正驗,取欲諧耦十六日*[望]*,月朓□,晦當滅而已。 又晦與合同時,不得異日。 又上知欣﹑梵穴見,□毋拘歷已班,天元始起之月*(常)**[當]*小。 定,後年曆數遂正。 永元中,復令史官以九道法候弦望,驗無有差跌。 逵論集狀,後之議者,用得折衷,故詳錄焉。 逵論曰:“太初曆冬至日在牽牛初者,牽牛中星也。 古黃帝﹑夏﹑殷﹑周﹑魯冬至日在建星,建星即今鬥星也。 太初曆鬥二十六度三百八十五分,牽牛八度。 案行事史官注,冬﹑夏至日常不及太初曆五度,冬至日在鬥*(一)***十一度四分度之一。 石氏星經曰:『黃道規牽牛初直鬥二十度,去極二十五度。 』于赤道,鬥二十一度也。 四分法與行事候注天度相應。 尚書考靈曜『鬥二十二度,無餘分,冬至在牽牛所起』。 又編欣等據今日所在*[未至]*牽牛中星五度,于鬥二十一度四分一,與考靈曜相近,即以明事。 元和二年八月,詔書曰『石不可離』,令兩候,上得筭多者。 太史令玄等候元和二年至永元元年,五歲中課日行及冬*(夏)*至鬥*(一)***十一度四分一,合古歷建星考靈曜日所起,其星閒距度皆如石氏故事。 他術以為冬至日在牽牛初者,自此遂黜也。 ” 逵論曰:“以太初曆考漢元盡太初元年日*(朔)**[食]*二十三事,其十七得朔,四得晦,二得二日;新曆七得朔,十四得晦,二得*(三)***日。 以太初曆考太初元年盡更始二年二十四事,十得晦;以新曆十六得朔,七得二日,一得晦。 以太初曆考建武元年盡永元元年二十三事,五得朔,十八得晦;以新曆十七得朔,三得晦,三得二日。 又以新曆上考春秋中有日朔者二十四事,失不中者二十三事。 天道參差不齊,必有餘,余又有長短,不可以等齊。 治歷者方以七十六歲斷之,則余分*(稍)**[消]*長,稍得一日。 故易金火相革之卦象曰:『君子以治歷明時。 』又曰:『湯﹑武革命,順乎天應乎人。 』言聖人必歷象日月星辰,明數不可貫數千萬歲,其閒必改更,先距求度數,取合日月星辰所在而已。 故求度數,取合日月星辰,有異世之術。 太初曆不能下通於今,新曆不能上得漢元。 一家曆法必在三百年之閒。 故讖文曰『三百年鬥歷改憲』。 漢興,當用太初而不改,下至太初元年百二歲乃改。 故其前有先晦一日合朔,下至成﹑哀,以二日為朔,故合朔多在晦,此其明效也。 ” 逵論曰:“臣前上傅安等用黃道度日月弦望多近。 史官一以赤道度之,不與日月同,于今歷弦望至差一日以上,輒奏以為變,至以為日灠縮退行。 于黃道,自得行度,不為變。 願請太史官日月宿簿及星度課,與待詔星象考校。 奏可。 臣謹案:前對言冬至日去極一百一十五度,夏至日去極六十七度,春秋分日去極九十一度。 第39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書》
第3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