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上帝的途徑有三:通過理性,啟示,和通過一些事前只由啟示才能認識的事物的直覺。 關於第三種途徑,他几乎沒有說什麼。 一個傾向于神秘主義的作家在這方面定會比前兩項論述得更多,但阿奎那的氣質卻更多地是推理的,而不是神秘的。 希臘教會因否認聖靈的雙重發源和教皇的至上權而受到他的譴責。 他還提醒我們,基督雖然由聖靈受胎,但我們卻不當設想按肉體論基督是聖靈的兒子。 即便是邪惡的祭司所行的聖禮也還是有效的。 這一點在教義上很重要。 有很多祭司過着罪深惡極的生活,虔誠的人擔心這樣的祭司不能主持聖禮。 這種情況十分尷尬,因為誰也無從確知他所舉行的婚禮是否成立或確知他的贖罪是否得到有效的寬恕。 這種情況導致了異端和分裂,因為一些具有清教徒式思想的人們尋求一個在道德上更加無可指責的獨自的祭司體系。 於是,教會乃不得不極力斷言祭司身內的罪並不能使他失去行祭禮的權能。 最後討論的一個問題是肉體的復活。 阿奎那在這裡有如在其他地方一樣,公正地引述了反對正統教義的論點。 其中之一乍看起來是很難解決的:聖阿奎那問道:假如有一個人一生只吃人肉,不吃別的東西,而他的父母也和他一樣,那末將來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由於他貪吃的結果致使那些犧牲者在末日失去了身體,這似乎是不公平的;然而,什麼會被留下來去構成他的身體呢?這個困難乍看起來好象是不可克服的,但我卻高興指出這個困難已被他勝利地解決了。 聖托馬斯指出;肉體的同一性不在於原有物質微粒子的保持;人在生前由於吃與消化的過程,構成肉體的物質是經過不斷地變化的。 因此,這個吃人的人在復活時縱然得不到和他死時同樣物質構成的身體,但他還是得到原先一樣的身體。 關於《異教徒駁議輯要》一書的簡介讓我們就講到這個令人快慰的想法為止罷。 阿奎那的哲學大體與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是一致的,凡接受或拒絶這個斯塔基拉人的哲學的讀者也會以同樣程度接受或拒絶阿奎那的哲學。 阿奎那的獨創性表現于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稍加改篡用來適應基督教教義一事上。 在他所處的時代裡,他被人認為是一個大膽的革新者;甚至在他死後他的許多學說也還受到巴黎大學和牛津大學的譴責。 他在體系化方面比在獨創性方面更為出色。 即使他的每一個學說都是錯誤的,《輯要》這書仍將不失為知識上的一座宏偉的大廈。 當他要駁斥某一學說時,他常常是儘力地並總是力求公正地把他首先敘述出來。 在區別淵源於理性和淵源於啟示的兩類論證時,他的文筆的明確和清晰實在令人讚嘆。 他熟知亞里士多德並對他有深刻的理解。 就這一點來說,在他以前的所有天主教哲學家們都還談不到。 可是,上述的這些優點似乎還遠不足以證明他所享有的盛名。 關於訴諸理性的說法在某種的意義上來講,卻不是誠實的,因為要達到的結論,在事前早已經被確定了。 以婚姻的不可解除為例,提倡婚姻不可解除的理據是父親對子女教育的有用。 (a)父親比母親理智,(b)父親體力強,適合給子女以體罰。 一個現代教育家會反駁說:(a)沒有理由認為男人一般的比女人理智,(b)需要大體力進行的那種處罰在教育上是不值得嚮往的。 而且這個教育家還可進一步指出,父親,在現代的教育中几乎沒有分兒。 但沒有一個聖托馬斯的追隨者會因此就不相信終身一夫一妻制,因為真正的信仰的基礎並不在於所說的那些理由。 再拿那些聲言證明上帝存在的論證來看,除掉其中來自無生物的目的論這一論證以外,全部論證都依據沒有首項的級數是不可能的這樣一個假設。 每一個數學家都知道這種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以負一為末項的負整數級數便是個最好的例證。 但是在這裡一個天主教徒即便承認聖托馬斯論證不妥善,也不會竟因此而放棄對上帝的信仰;他會想出些別的論證來,或托庇于啟示。 關於上帝的本質和存在的同一性,上帝就是其自身的善良,上帝‧就‧是自己的權能等論爭,暗示着一種,在諸殊相存在樣式與諸共相存在樣式之間的混淆,而這種混淆曾見于柏拉圖哲學之中,並認為被亞里士多德所避過。 人們必須假定上帝的本質屬於諸共相的性質,而上帝的存在卻不是這樣。 這個困難是不易圓滿陳述的,因為它出現在一種不能再為人們所承認的邏輯之中。 然而它卻清楚地顯示出某種句法上的混淆,如果沒有這種混淆,關於上帝的種種議論即將失去其似真性。 阿奎那沒有什麼真正的哲學精神。 他不象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那樣,始終不懈地追逐着議論。 他並不是在探究那些事先不能預知結論的問題。 他在還沒有開始哲學思索以前,早已知道了這個真理;這也就是在天主教信仰中所公佈的真理。 若是他能為這一信仰的某些部分找到些明顯的合理的論證,那就更好,設若找不到,他只有求助于啟示。 給預先下的結論去找論據,不是哲學,而是一種詭辯。 因此,我覺得他是不配和古代或近代的第一流哲學家相提並論的。 第十四章 弗蘭西斯教團的經院哲學家 總地來說,弗蘭西斯教團並不如多米尼克教團那樣嚴守正統教義。 兩個教團之間有過尖鋭的競爭,而弗蘭西斯教團是不肯承認聖托馬斯的權威的。 弗蘭西斯教團中最重要的三個哲學家是羅吉爾‧培根,鄧斯‧司各脫,和奧卡姆的維廉。 此外聖博納梵圖拉和阿誇斯巴塔人馬太也值得予以注意。 第19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西方哲學史》
第1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