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者議欲自伐吳,三征獻策各不同。 詔以訪嘏。 嘏對曰:「昔夫差陵齊勝晉,威行中國,終禍姑蘇;齊閔兼土拓境,闢地千里,身蹈顛覆。 有始不必善終,古之明效也。 孫權自破關羽並荊州之後,志盈欲滿,凶宄以極,是以宣文侯深建宏圖大舉之策。 今權以死,託孤于諸葛恪。 若矯權苛暴,蠲其虐政,民免酷烈,偷安新惠,外內齊慮,有同舟之懼,雖不能終自保完,猶足以延期挺命于深江之外矣。 而議者或欲泛舟徑濟,橫行江表。 或欲四道併進,攻其城壘。 或欲大佃疆場,觀釁而動:誠皆取賊之常計也。 然自治兵以來,出入三載,非掩襲之軍也。 賊之為寇,幾六十年矣,君臣偽立,吉凶共患,又喪其元帥,上下憂危,設令列船津要,堅城據險,橫行之計,其殆難捷。 惟進軍大佃,最差完牢。 (隱)兵出民表,寇鈔不犯;坐食積穀,不煩運士。 乘釁討襲,無遠勞費:此軍之急務也。 昔樊噲以十萬之眾,橫行匈奴,季布面折其短。 今欲越長江,涉虜庭,亦向時之喻也。 未若明法練士,錯計于全勝之地,振長策以禦敵之餘燼,斯必然之數也。 」吳大將諸藹恪新破東關,乘勝揚聲欲向青、徐,朝廷將為之備。 嘏議以為「淮海非賊輕行之路,又昔孫權遣兵人海,漂浪沉溺,略無孑遺,恪豈敢傾根竭本,寄命洪流,以激乾沒乎?恪不過遣偏串小將素鰼水軍者,乘海沂淮,示動青、徐,恪自並兵來向淮南耳。 」後恪果圖新城,不克而歸。 嘏常論才性同異,鐘會集而論之,嘉平末,賜爵關內侯。 高貴鄉公即尊位,進封武鄉亭侯。 正元二年春,毋丘儉、文欽作亂。 或以司馬景王不宜自行,可遣太尉孚往,惟嘏及王肅勸之。 景王遂行。 以嘏守尚書仆射,俱東。 儉、欽破敗,嘏有謀焉。 及景王薨,嘏與司馬文王徑還洛陽,文王遂以輔政。 語在《鐘會傳》。 會由是有自矜色,嘏戒之曰:「子志大其量,而勛業難為也,可不慎哉!」嘏以功進封陽鄉侯,增邑六百戶,並前千二百戶。 是歲薨,時年四十七,追贈太常,謚曰元侯。 子祗嗣。 咸熙中開建五等,以嘏著勛前朝,改封祗涇原子。 評曰:昔文帝、陳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聲相應,才士並出。 惟粲等六人最見名目。 而粲特處常伯之官,興一代之制,然其沖虛德宇,未若徐幹之粹也。 衛覬亦以多識典故,相時王之式。 劉劭該覽學籍,文質周洽。 劉廙以清鑒著,傅嘏用才達顯雲。 桓二陳徐衛盧傳 桓階字伯緒,長沙臨湘人也。 仕郡功曹。 太守孫堅舉階孝廉,除尚書郎。 父喪還鄉裡。 會堅擊劉表戰死,階冒難詣表乞堅喪,表義而與之。 後太祖與袁紹相拒于官渡,表舉州以應紹。 階說其太守張羡,曰:「夫舉事而不本於義,未有不敗者也。 故齊桓率諸侯以尊周,晉文逐叔帶以納王。 今袁氏反此,而劉牧應之,取禍之道也。 明府必欲立功明義,全福遠禍,不宜與之同也。 」羡曰:「然則何向而可?」階曰:「曹公雖弱,仗義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討有罪,孰敢不服?今若舉四郡保三江以待其來,而為之內應,不亦可乎!」羡曰:「善。 」乃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詣太祖。 太祖大悅。 會紹與太祖連戰,軍未得南。 而表急攻羡,羡病死。 城陷,階遂自匿。 久之,劉表闢為從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 階自陳已結婚,拒而不受,因辭疾告退。 太祖定荊州,聞其為張羡謀也。 異之,闢為丞相掾主簿,遷趙郡太守。 魏國初建,為虎賁中郎將、恃中。 時太子未定,而臨菑侯植有寵。 階數陳文帝德優齒長,宜為儲副,公規密諫,前後懇至。 又毛玠、徐奕以剛蹇少黨,而為西曹掾丁儀所不善,儀屢言其短,賴階左右以自全保。 其將順匡救,多此類也。 遷尚書,典選舉。 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 太祖欲自南征,以問群下。 群下皆謂:「王不亟行,今敗矣。 」階獨曰:「大王以仁等為足以料事勢不也?」曰:「能。 」「大王恐二人遺力邪?」曰:「不。 」「然則何為自往?」曰:「吾恐虜眾多,而晃等勢不便耳。 」階曰:「今仁等處重圍之中而守死無貳者,誠以大王遠為之勢也。 夫居萬死之地,必有死爭之心。 內懷死爭,外有強救,大王案六軍以示餘力,何憂于敗而欲自往?」大祖善其言,駐軍于摩陂。 賊遂退。 文帝踐阼,遷尚書令,封高鄉亭侯,加侍中。 階疾病,帝自臨省,謂曰:「吾方托六尺之孤,寄天下之命于卿。 勉之!」徙封安樂鄉侯,邑六百戶,又賜階三子爵關內侯。 祐以嗣子不封,病卒,又追贈關內侯。 後階疾篤,遣使者即拜太常,薨,帝為之流涕,謚曰貞侯。 子嘉嗣。 以階弟纂為散騎侍郎,賜爵關內侯。 嘉尚陞遷亭公主,會嘉平中,以樂安太守與吳戰于東關,軍敗,沒。 謚曰壯侯。 子翊嗣。 第14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志》
第1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