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5)漢晉春秋曰:袁紹與瓚書曰:“孤與足下,既有前盟舊要,申以討亂之誓,愛過夷、叔,分着丹青,謂為旅力同軌,足踵齊、晉,故解印釋紱,以北帶南,分割膏腴,以奉執事,此非孤赤情之明驗邪?豈寤足下棄烈士之高義,尋禍亡之險蹤,輟而改慮,以好易怨,盜遣士馬,犯暴豫州。 始聞甲卒在南,親臨戰陳,懼于飛矢迸流,狂刃橫集,以重足下之禍,徒增孤*(子)*之咎釁也,故為薦書懇惻,冀可改悔。 而足下超然自逸,矜其威詐,謂天罔可吞,豪雄可滅,果令貴弟殞于鋒刃之端。 斯言猶在於耳,而足下曾不尋討禍源,克心罪己,苟欲逞其無疆之怒,不顧逆順之津,匿怨害民,聘于余躬。 遂躍馬控弦,處我疆土,毒篃生民,辜延白骨。 孤辭不獲已,以登界橋之役。 是時足下兵氣霆震,駿馬電發;仆師徒肇合,機械不嚴,強弱殊科,衆寡異論,假天之助,小戰大克,遂陵躡奔背,因壘館谷,此非天威棐諶,福豐有禮之符表乎?足下志猶未厭,乃復糾合餘燼,率我蛑賊,以焚爇勃海。 孤又不獲寧,用及龍河之師。 羸兵前誘,大軍未濟,而足下膽破衆散,不鼓而敗,兵衆擾亂,君臣並奔。 此又足下之為,非孤之咎也。 自此以後,禍隙彌深,孤之師旅,不勝其忿,遂至積屍為京,頭顱滿野,愍彼無辜,未嘗不慨然失涕也。 後比得足下書,辭意婉約,有改往修來之言。 仆既欣于舊好克複,且愍兆民之不寧,每輒引師南駕,以順簡書。 弗盈一時,而北邊羽檄之文,未嘗不至。 孤是用痛心疾首,靡所錯情。 夫處三軍之帥,當列將之任,宜令怒如嚴霜,喜如時雨,臧否好惡,坦然可觀。 而足下二三其德,強弱易謀,急則曲躬,緩則放逸,行無定端,言無質要,為壯士者固若此乎!既乃殘殺老弱,幽土憤怨,衆叛親離,孑然無黨。 又烏丸、濊貊,皆足下同州,仆與之殊俗,各奮迅激怒,爭為鋒鋭;又東西鮮卑,舉踵來附。 此非孤德所能招,乃足下驅而致之也。 夫當荒危之世,處干戈之險,內違同盟之誓,外失戎狄之心,兵興州壤,禍發蕭牆,將以定霸,不亦難乎!前以西山陸梁,出兵平討,會曲義余殘,畏誅逃命,故遂住大軍,分兵撲蕩,此兵孤之前行,乃界橋搴旗拔壘,先登制敵者也。 始聞足下鎸金紆紫,命以元帥,謂當因茲奮發,以報孟明之恥,是故戰夫引領,竦望旌【】,怪遂含光匿影,寂爾無聞,卒臻屠滅,相為惜之。 夫有平天下之怒,希長世之功,權禦師徒,帶養戎馬,叛者無討,服者不收,威懷並喪,何以立名?今舊京克複,天罔雲補,罪人斯亡,忠干翼化,華夏儼然,望于穆之作,將戢干戈,放散牛馬,足下獨何守區區之士,保軍內之廣,甘惡名以速朽,亡令德之久長?壯而籌之,非良策也。 宜釋憾除嫌,敦我舊好。 若斯言之玷,皇天是聞。 ”瓚不答,而增修戎備。 謂關靖曰:「當今四方虎爭,無有能坐吾城下相守經年者明矣。 袁本初其若我何!」 注(6)英雄記曰:關靖字士起,太原人。 本酷吏也,諂而無大謀,特為瓚所信幸。 注(7)典略曰:瓚遣行人文則賫書告子續曰:「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鳴于地中,梯衝舞吾樓上。 日窮月蹴,無所聊賴。 汝當碎首于張燕,速致輕騎,到者當起烽火於北,吾當從內出。 不然,吾亡之後,天下雖廣,汝欲求安足之地,其可得乎!」獻帝春秋曰:瓚夢薊城崩,知必敗,乃遣閒使與續書。 紹候者得之,使陳琳更其書曰:「蓋聞在昔衰周之世,僵戶流血,以為不然,豈意今日身當其衝!」其餘語與典略所載同。 注(8)英雄記曰:袁紹分部攻者掘地為道,穿穴其樓下,稍稍施木柱之,度足達半,便燒所施之柱,樓輒傾倒。 注(9)漢晉春秋曰:關靖曰:「吾聞君子陷人于危,必同其難,豈可獨生乎!」乃策馬赴紹軍而死。 紹悉送其首于許。 鮮于輔將其衆奉王命。 以輔為建忠將軍,督幽州六郡。 太祖與袁紹相拒于官渡,閻柔遣使詣太祖受事,遷護烏丸校尉。 而輔身詣太祖,拜左度遼將軍,封亭侯,遣還鎮撫本州。 (1)太祖破南皮,柔將部曲及鮮卑獻名馬以奉軍,從征三郡烏丸,以功封關內侯。 (2)輔亦率其衆從。 文帝踐阼,拜輔虎牙將軍,柔度遼將軍,皆進封縣侯。 位特進。 注(1)魏略曰:輔從太祖于官渡。 袁紹破走,太祖喜,顧謂輔曰:「如前歲本初送公孫瓚頭來,孤自視忽然耳,而今克之。 此既天意,亦二三子之力。 」 注(2)魏略曰:太祖甚愛閻柔,每謂之曰:「我視卿如子,亦欲卿視我如父也。 」柔由此自托于五官將,如兄弟。 陶謙字恭祖,丹楊人。 (1)少好學,為諸生,仕州邵,舉茂才,除盧令,(2)遷幽州剌史,征拜議郎,參車騎將軍張溫軍事,西討韓遂。 (3)會徐州黃巾起,以謙為徐州剌史,擊黃巾,破走之。 董卓之亂,州郡起兵,天子都長安,四方斷絶,謙遣使閒行致貢獻,遷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 是時,徐州百姓殷盛,穀米封贍,流民多歸之。 而謙背道任情:廣陵太守琊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見疏;(4)曹宏等,讒慝小人也,謙親任之。 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 下邳闕宣自稱天子,謙初與合從寇鈔,後遂殺宣,並其衆。 第8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志》
第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