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持門戶急,今陛下日將妃後遊戲無度,至乃共觀倡優,裸袒為亂,不可令皇太后聞。 景不愛死,為陛下計耳。 ’帝言:『我作天子,不得自在邪?太后何與我事!』使人燒鐵灼景,身體皆爛。 甄後崩後,帝欲立王貴人為皇后。 太后更欲外求,帝恚語景等:『魏家前後立皇后,皆從所愛耳,太后必違我意,知我當往不也?』後卒待張皇后疏薄。 太后遭*(合)**(合)*陽君喪,帝日在後園,倡優音樂自若,不數往定省。 清商丞龐熙諫帝:『皇太后至孝,今遭重憂,水漿不入口,陛下當數往寬慰,不可但在此作樂。 』帝言:『我自爾,誰能奈我何?』皇太后還北宮,殺張美人及禺婉,帝恚望,語景等:『太后橫殺我所寵愛,此無復母子恩。 』數往至故處啼哭,私使暴室厚殯棺,不令太后知也。 每見九親婦女有美色,或留以付清商。 帝至後園竹間戲,或與從官攜手共行。 熙白:『從官不宜與至尊相提挈。 』帝怒,復以彈彈熙。 日遊後園,每有外文書入,帝不省,左右曰『出』,帝亦不索視。 太后令帝常在式干殿上講學,不欲,使行來,帝徑去;太后來問,輒詐令黃門答言『在』耳。 景、熙等畏恐,不敢復止,更共諂媚。 帝肆行昏淫,敗人倫之【】,亂男女之節,恭孝彌頽,凶德寖盛。 臣等憂懼傾覆天下,危墜社稷,雖殺身斃命不足以塞責。 今帝不可以承天緒,臣請依漢霍光故事,收帝璽綬。 帝本以齊王踐祚,宜歸藩于齊。 使司徒臣柔持節,與有司以太牢告祀宗廟。 臣謹昧死以聞。 ”奏可。 注(3)魏略曰:景王將廢帝,遣郭芝入白太后,太后與帝對坐。 芝謂帝曰:「大將軍欲廢陛下,立彭城王據。 」帝乃起去。 太后不悅。 芝曰:「太后有子不能教,今大將軍意已成,又勒兵于外以備非常,但當順旨,將復何言!」太后曰:「我欲見大將軍,口有所說。 」芝曰: 「何可見邪?但當速取璽綬。 」太后意折,乃遣傍侍禦取璽綬着坐側。 芝出報景王,景王甚歡。 又遣使者授齊王印綬,當出就西宮。 帝受命,遂載王車,與太后別,垂涕,始從太極殿南出,群臣送者數十人,太尉司馬孚悲不自勝,余多流涕。 王出後,景王又使使者請璽綬。 太后曰: 「彭城王,我之季叔也,今來立,我當何之!且明皇帝當絶嗣乎?吾以為高貴鄉公者,文皇帝之長孫,明皇帝之弟子,于禮,小宗有後大宗之義,其詳議之。 」景王乃更召群臣,以皇太后令示之,乃定迎高貴鄉公。 是時太常已發二日,待璽綬于溫。 事定,又請璽綬。 太后令曰:「我見高貴鄉公,小時識之,明日我自欲以璽綬手授之。 」 丁丑,令曰:「東海王霖,高祖文皇帝之子。 霖之諸子,與國至親,高貴鄉公髦有大成之量,其以為明皇帝嗣。 」(1) 注(1)魏書曰:景王復與群臣共奏永寧宮曰:「臣等聞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禮,大宗無嗣,則擇支子之賢者;為人後者,為之子也。 東海定王子高貴鄉公,文皇帝之孫,宜承正統,以嗣烈祖明皇帝后。 率土有賴,萬邦幸甚,臣請征公詣洛陽宮。 」奏可。 使中護軍望、兼太常河南尹肅持節,與少府*(褒)**(袤)*、尚書亮、侍中表等奉法駕,迎公于元城。 魏世譜曰:晉受禪,封齊王為邵陵縣公。 年四十三,泰始十年薨,謚曰厲公。 高貴鄉公諱髦,字彥士,文帝孫,東海定王霖子也。 正始五年,封郯縣高貴鄉公。 少好學,夙成。 齊王廢,公卿議迎立公。 十月己丑,公至于玄武館,群臣奏請舍前殿,公以先帝舊處,避止西廂;群臣又請以法駕迎,公不聽。 庚寅,公入于洛陽,群臣迎拜西掖門南,公下輿將答拜,儐者請曰:「儀不拜。 」公曰:「吾人臣也。 」遂答拜。 至止車門下輿。 左右曰: 「舊乘輿入。 」公曰:「吾被皇太后征,未知所為!」遂步至太極東堂,見于太后。 其日即皇帝位於太極前殿,百僚陪位者欣欣焉。 (1)詔曰:「昔三祖神武聖德,應天受祚。 齊王嗣位,肆行非度,顛覆厥德。 皇太后深惟社稷之重,延納宰輔之謀,用替厥位,集大命于余一人。 以眇眇之身,托于王公之上,夙夜祗畏,懼不能嗣守祖宗之大訓,恢中興之弘業,戰戰兢兢,如臨于谷。 今群公卿士股肱之輔,四方征鎮宣力之佐,皆積德累功,忠勤帝室;庶憑先祖先父有德之臣,左右小子,用保乂皇家,俾朕蒙闇,垂拱而治。 蓋聞人君之道,德厚侔天地,潤澤施四海,先之以慈愛,示之以好惡,然後教化行于上,兆民聽于下。 朕雖不德,昧于大道,思與宇內共臻茲路。 書不雲乎:『安民則惠,黎民懷之。 』」大赦,改元。 減乘輿服禦,後宮用度,及罷尚方禦府百工技巧靡麗無益之物。 注(1)魏氏春秋曰:公神明爽鉨,德音宣朗。 罷朝,景王私曰:「上何如主也?」鐘會對曰: 「才同陳思,武類太祖。 」景王曰:「若如卿言,社稷之福也。 」 正元元年冬十月壬辰,遣侍中持節分適四方,觀風俗,勞士民,察噃枉失職者。 癸巳,假大將軍司馬景王黃鉞,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劍履上殿。 戊戌,黃龍見于鄴井中。 甲辰,命有司論廢立定策之功,封爵、增邑、進位、班賜各有差。 第4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三國志》
第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