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用了個《青箱雜記》中的軼事:「世傳魏野嘗從萊公(寇準)游陝府僧舍,各有留題。 後復同遊,見萊公之詩已用碧紗籠護,而野詩獨否,塵昏滿壁。 時有從行官妓頗慧黠,即以袂就拂之。 野徐曰:」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 ‘萊公大笑。 「作者借用這一典故,廖廖數語便把昔日自己與友人尋常行樂光景都活現出來。 」別來相憶,知是何人「又轉到眼前。 此句以詰問句的形式出現,文思極為精巧。 詞的結尾,作者巧妙地繞了個彎子,將人對他的思念轉化為自然物對他的思念。 」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不是泛指,而是說的西湖、錢塘江和城西南諸名山的景物,本是他們杭州時常游賞的,它們對他的相憶,意為召喚他回去了。 同時,陳襄作為杭州一郡的長官,可以說就是湖山的主人,湖山的召喚就是主人的召喚,」何人“二字這裡得到了落實。 一點意思表達得如此曲折有致,遣詞造句又是這樣的清新蘊藉,可謂意味深長。 這首詞,今昔對比、物是人非之感表現得極為恰切、自然,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詞的結尾妙用擬人法,將無情的自然景物賦予有情的生命,含蓄而有詩意地表達出詞人對友人的綿綿情思。 ●行香子 蘇軾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蘇軾詞作鑒賞 此詞或為宋哲宗元祐時期(1086-1093)的作品。 詞中抒寫了作者把酒對月之時的襟懷意緒,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難覓的感慨,表達了作者渴望擺脫世俗困擾的退隱、出世之意。 起筆寫景,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 把酒對月常是詩人的一種雅興:美酒盈尊,獨自一人,仰望夜空,遐想無窮。 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酌時浮想翩翩,抒寫了狂放的浪漫主義激情。 蘇軾正為政治紛爭所困擾,心情苦悶,因而他這時沒有「把酒問青天」,也沒有「起舞弄清影」,而是嚴肅地思索人生的意義。 月夜的空闊神秘,闃寂無人,正好冷靜地來思索人生,以求解脫。 此詞描述了抒情環境之後便進入玄學思辯了。 作者這首詞裡把「人生如夢」的主題思想表達得更明白、更集中。 他想說明人們追求名利是徒然勞神費力的,萬物宇宙中都是短暫的,人的一生只不過如「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一樣地須臾即逝。 作者為說明人生的虛無,從古代典籍裡找出了三個習用的比喻。 《莊子。 知北遊》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隙),忽然而已。 」古人將日影喻為白駒,意為人生短暫得象日影移過牆壁縫隙一樣。 《文選》潘岳《河陽縣作》李善《注》引古樂府詩「鑿石見火能幾時」和白居易《對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謂人生如燧石之火。 《莊子。 齊物論》言人「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 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暫寄夢中身」即表述莊子之意。 蘇軾才華橫溢,這首詞上片結句裡令人驚佩地集中使用三個表示人生虛無的詞語,構成博喻,而且都有出處。 下片開頭,以感嘆的語氣補足關於人生虛無的認識。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是古代士人「宏材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蘇軾元祐時雖受朝廷恩遇,而實際上卻無所作為,「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加以群小攻擊,故有是感。 他心情苦悶之時,尋求着自我解脫的方法。 善於從困擾、紛爭、痛苦中自我解脫,豪放達觀,這正是蘇軾人生態度的特點。 他解脫的辦法是追求現實享樂,待有機會則乞身退隱。 「且陶陶、樂盡天真」是其現實享樂的方式。 「陶陶」,歡樂的樣子。 《詩。 王風。 君子陽陽》:「君子陶陶,……其樂只且!」只有經常「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復與獲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種種煩惱。 最好的解脫方法莫過于遠離官場,歸隱田園。 但蘇軾又不打算立即退隱,「幾時歸去」很難逆料。 彈琴,飲酒,賞玩山水,吟風弄月,閒情逸致,這是我國文人理想的一種生活方式,東坡將此概括為:「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就足夠了。 這首《行香子》表現了蘇軾思想消極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政治生活中的苦悶情緒,因其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封建社會是難以實現的。 蘇軾從青年時代進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隱的願望。 其實他並不厭棄人生,他的退隱是有條件的,須得象古代范蠡、張良、謝安等傑出人物那樣,實現了政治抱負之後功成身退。 因而「幾時歸去,作個閒人」,這就要根據政治條件而定了。 此詞雖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悶、消極情緒,但「且陶陶樂盡天真」的主題,基調卻是開朗明快的。 而詞中語言的暢達、音韻的和諧,正好與這一基調一致,形式與內容完美地融合起來。 ●行香子·過七里瀨 蘇軾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 水天清、影湛波平。 魚翻藻鑒,鷺點煙汀。 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 算當年、虛老嚴陵。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 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蘇軾詞作鑒賞 第1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1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