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結尾二句,先是勸人,又回過筆來寫自己。 餞別筵前,面對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衝口而出。 無可否認,這兩句是抒發了人生易老、必須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 但是由於豪邁之氣通篇流貫,詞寫到這裡,並不令人感到低沉,反有一股蒼涼鬱勃的情緒奔瀉而出,滌蕩人的心靈。 歐詞突破了唐、五代以來的男歡女愛的傳統題材與極力渲染紅香翠軟的表現方法,為後來蘇軾一派豪放詞開了先路。 此詞的風格,即與蘇東坡的清曠詞風十分接近。 歐公政治逆境中達觀豪邁、笑對人生的風範,與東坡何其相似乃爾!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春山外。 歐陽修詞作鑒賞 這首詞上片寫行者的離愁,下片寫行者的遙想即思婦的別恨,從遊子和思婦兩個不同的角度深化了離別的主題。 全詞以優美的想象、貼切的比喻、新穎的構思,含蓄蘊藉地製造出一種「迢迢不斷如春水」的情思,一種情深意遠的境界。 上片寫遊子旅途中所見所感。 開頭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氣息的溪山行旅圖:旅舍旁的梅花已經開過了,只剩下幾朵殘英,溪橋邊的柳樹剛抽出細嫩的枝葉。 暖風吹送着春草的芳香,遠行的人就這美好的環境中搖動馬繮,趕馬行路。 梅殘、柳細、草薰、風暖,暗示時令正當仲春。 這正是最易使人動情的季節。 從「搖征轡」的「搖」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騎着馬兒顧盼徐行的情景。 以上三句的每一個靜態或動態的景象,都具有多重含義和功能。 廖廖數語,便寫出了時間、地點、景物、氣候、事件和人物的舉動、神情。 開頭三句以實景暗示、烘托離別,而三、四兩句則由麗景轉入對離情的描寫:「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因為所別者是自己深愛的人,所以這離愁便隨着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象眼前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 此二句即景設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寫得自然貼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寫閨中少婦對陌上遊子的深切思念。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 」過片兩對句,由陌上行人轉筆寫樓頭思婦。 「柔腸」而說「寸寸」,「粉淚」而說「盈盈」,顯示出女子思緒的纏綿深切。 從「迢迢春水」到「寸寸腸」、「盈盈淚」,其間又有一種自然的聯繫。 接下來一句「樓高莫近危闌倚」,是行人心裡對淚眼盈盈的閨中人深情的體貼和囑咐,也是思婦既希望登高眺望遊子蹤影又明知徒然的內心掙扎。 最後兩句寫少婦的凝望和想象,是遊子想象閨中人憑高望遠而不見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現樓前的,是一片雜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盡頭是隱隱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遠春山之外,渺不可尋。 這兩句不但寫出了樓頭思婦凝目遠望、神馳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過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隨着漸行漸遠的徵人飛向天涯。 行者不僅想象到居者登高懷遠,而且深入到對方的心靈對自己的追蹤。 如此寫來,情意深長而又哀婉欲絶。 此詞由陌上遊子而及樓頭思婦,由實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層層遞進,以發散式結構將離愁別恨表達得蕩氣迴腸、意味深長。 這種透過一層從對面寫來的手法,帶來了強烈的美感效果。 ●訴衷情 歐陽修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 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 ∽成傷。 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歐陽修詞作鑒賞 這首詞以形傳神,從人物的外貌轉而深入其內心世界,通過描寫一位歌女的生活片斷,展現了歌女們痛苦的內心世界。 上片首二句寫歌女清晨梳妝:「簾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輕霜,氣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想見她的嬌怯;梅妝,是一種美妝,始於南朝宋壽陽公主;試梅妝,謂試着描畫梅花妝。 後二句寫她本有離愁別恨,所以把眉畫得很長。 眉黛之長,象徵水闊山長。 用遠山比美人之眉,由來已久。 此處肉于漢伶玄《飛燕外傳》:「女弟合德入宮,為薄眉,號遠山黛。 」又肉于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 」以上,讀者從歌女一番對鏡梳妝、顧影自憐的舉動中,尤其是從她描眉作「遠山長」當中,可以窺見她內心的淒苦和對愛情的渴望。 下片寫歌女內心的愁苦。 首三句寫她追憶往事,哀嘆芳年易逝,內心傷感不已。 此三句,廖廖數語便道出了女主人公對於自身命運不能自主而只得讓美好年華虛度陪人歡笑上的痛楚。 結尾三句,以女主人公「擬歌先斂」(剛想開口唱歌又蹙起雙眉)、強顏歡笑、寸腸欲斷的情態,活靈活現地刻畫出歌女無法獲得幸福生活而為生計被迫賣唱的痛苦心情。 此詞寫人眉目傳神,入木三分,將歌妓的怨嗟和悲苦刻畫得栩栩如生、呼之慾出,足見詞人生活體驗和藝術功力之深。 ●望江南 歐陽修 江南蝶,斜日一雙雙。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韓壽愛偷香,天賦與輕狂。 微雨後,薄翅膩煙光。 才伴遊蜂來小院,又隨飛絮過東牆,長是為花忙。 歐陽修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以蝴蝶為吟誦對象的詠物詞。 第6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