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上片以景襯情,下片則描繪人物時藴情會意。 全篇借春風楊柳繪寫濃春美景,襯比香閣女子的綽約風姿,曲傳離思別意,景與情諧,物與人合,宛轉含蓄,情致纏綿。 詞中化用金昌緒的《春怨》和王昌齡的《閨怨》詩,但有神無跡,如輕霜溶水,泯融無痕。 詩詞都寫到鶯聲驚夢生惱,春柳觸發怨情,但詩中閨婦聽鶯聲而小庭追打,見柳色而直說悔意,明朗爽利,感情真切;詞裡的香閣女子卻只是濃睡不起,宿妝不整,嫻靜溫婉,含而不露。 二者相比,感情表現上有隱顯曲直之別,聲情口吻上有坦露含蓄之殊,語言上有質樸明快和清麗優雅之異,意趣、韻味也自判然不同。 上片起筆「東風楊柳欲青青,煙淡雨初晴」先繪出一幅如畫春景:東風吹溫送暖,催引生機;楊柳因春風吹拂而萌發春意,雖未青青成陰,卻染得人滿眼春色;柳絲纖細,柳煙疏淡,似有若無,自有一種迷濛意態;一番春雨初霽之後,柳色顯得倍加清新,翠意撩人,秀色可餐。 這兩句將春風、春柳,春雨、春晴,編織一起,色彩明媚,春意盎然,令人心醉神迷。 「惱他香閣濃睡,撩亂有啼鶯」二句,詞意陡生頓挫。 面對爛漫春光,不是覽景生歡,而是意趣索寞,「香閣濃睡」,情態異常。 着一「惱」字,既是貫下,也暗暗承上。 上兩句描繪春景,是為了襯示香閣女子的怨思,即以樂景而反襯哀情,從而形成鮮明對比,把離情怨思烘托得更加強烈。 由於人物內心狀態的異常,觀景亦有異常之感:春色娛人,鶯聲悅耳,是常情;而春色惱人,聞鶯心煩,則是變態。 詞中香閣女子所以對春色視而不見,懨懨無緒,黯黯思睡,聽到鶯聲卻生惱恨,實際是因春感懷,睹景傷情。 鶯聲驚睡,也許還驚破了好夢。 下片「眉葉細,舞腰輕,宿妝成」為人物描寫。 眉葉、舞腰,既是詠柳,也是寫人,楊柳枝葉的纖細裊娜,女子眉腰的秀美窈窕,詞人生花妙筆的暈染下,相互疊印復合。 柳如美人,美人似柳,形象雋麗,比喻貼切,既寫出柳的風神,也顯出人的韻致。 「宿妝」,隔夜未整的殘妝。 詞裡的「宿妝成」,是指香閣濃睡的女子醒來,無心梳洗,懶于修飾。 此處雖不明白言情,而從「宿妝」不整的容態中自然溢露出一種難以言傳的幽怨。 結拍「一春芳意、三月和風,牽繫人情」三句正面點示題旨。 「一春芳意」與「三月和風」為對偶句,同是「牽繫人情」的景物。 這三句意思是:柳芽茁長的春意,縈拂柳條的春風,以及柳枝上的鶯啼,柳樹間的煙鎖,無不牽繫着閨中人的情思。 「牽繫」二字,切柳絲。 全篇明以柳起,暗以柳結,中間所及,關涉到柳,聯想古詩詞中常用的柳的內涵自知「人情」為何。 全詞着意描寫濃春煙景中,巧妙地將楊柳的絲縷和人物的紛亂心緒牽連綰合,襯寫出香閨女子的春怨,情景交融,別具風情。 ●訴衷情 晏殊 青梅煮酒鬥時新,天氣欲殘春。 東城南陌花下,逢着意中人。 回綉袂,展香茵,敘情親。 此時拚作,千尺游絲,惹住朝雲。 晏殊詞作鑒賞 這首詞雖寫麗情,但不纖佻,是一首頗有品格的小令。 「青梅」二句寫又是殘春天氣,青梅煮酒,好趁時新,以閒筆入題。 古人春末夏初時,好用青梅、青杏煮酒,取其新酸醒胃。 「鬥時新」,猶言「趁時新」。 時新,指應時的新異物品。 接下來,「東城」二句寫抒情主人公春遊時,與意中人不期而遇,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東城南陌」,古詩文中常用來指游賞之地。 如耿湋《寄司空曙李端聯句》:「南陌東城路,春風幾度過。 」其後陸游亦有「看花南陌復東遷」之句(《花時遍游諸家園》)。 北宋汴京城東,因有禹王台、興慈塔等勝跡,是春秋佳日遊人最盛之地。 過片三句,描述兩人相遇後的情景:「回綉袂」使動用法,意思是:他招呼她轉過身來:「展香茵,敘情親」寫詞人鋪開了芳美的茵席,一起坐下暢敘情懷。 其親密無間,慇勤款洽,說明詞人跟他的意中人纏綿深長的情愛。 正由於詞人能夠跟這位意中人「敘情親」,所以才動了他的非份之想:「此時拚作,千尺游絲,惹住朝雲。 」「游絲」,是春天蜘蛛、青蟲等吐的絲,飄揚空中,故稱。 「游絲」悠揚不定,若有還無,彷彿自己心中縹緲的春思,欲來還去。 「朝雲」,喻意中人,亦用典暗示她那「旦為朝雲,暮為行雨」的「巫山神女」的身傷。 這三句是說詞人這時甘願化身為千尺游絲,好把那朝雲牽住。 可是,這柔弱裊娜的游絲,未必真能把那易散的朝雲留住……這十二字中,有着「象外之象」,蘊含了豐富的潛信息:偶然的相會,短暫的歡娛,最終還是不可避免的離散;多少悵惘,多少懷思,盡不言之中了。 這首詞感情深摯,而文筆純淨,有一種幽細、含蓄之美。 ●訴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鬥馨香,天氣欲重陽。 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 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 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晏殊詞作鑒賞 此詞以寫景為主,上片點明「天氣欲重陽」,下片以「憑高目斷」相照應,可知此詞為重九登高所作。 詞中通過對節令、景物、環境的描寫,烘托出重陽佳節倍思親的氣氛,最後以「無限思量」點出主題。 第4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詞鑑賞》
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