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以二月建寅之節行巡狩之禮,大官賫Я干乾肉,內者行張坐臥,所過毋得有所給。 予之東巡,必躬載耒,每縣則耕,以勸東作。 予之南巡,必躬載耨,每縣則薅,以勸南訛。 予之西巡,必躬載釒至,每縣則獲,以勸西成。 予之北巡,必躬載拂,每縣則粟,以勸蓋藏,畢北巡狩之禮,即於土中居雒陽之都焉。 敢有趨ん犯法,輒以軍法從事。 (《漢書·王莽傳》中) ○止巡狩(天鳳元年) 群公、群牧、群司、諸侯、庶尹願儘力相帥養牧兆民,欲以稱予,繇此敬聽,其勖之哉!毋食言焉。 更以天鳳七年,歲在大梁,倉龍庚辰,行巡狩之禮。 厥明年,歲在實沈,倉龍辛巳,即土之中雒陽之都。 (《漢書·王莽傳》中) ○下書改郡縣名(天鳳元年) 常安西都曰六鄉,眾縣曰六尉。 義陽東都曰六州,眾縣曰六隊。 粟米之內曰內郡,其外曰近郡。 有鄣徼者曰邊郡。 合百二十有五郡。 九州之內,縣二千二百有三。 公作甸服,是為惟城;諸在侯服,是為惟寧;在采、任諸侯,是為惟翰;在賓服,是為惟屏;在揆文教,奮武衛,是為惟垣;在九州之外,是為惟藩:各以其方為稱,總為萬國焉。 (《漢書·王莽傳》中) ○報王邑(天鳳三年) 夫地有動有震,震者有害,動者不害。 《春秋》記地震,《易系》《坤》動,動靜闢脅,萬物生焉。 災異之變,各有雲為。 天地動威,以戒予躬,公何辜焉,而乞骸骨,非所以助予者也。 使諸吏散騎司祿大衛修寧男遵諭予意焉。 (《漢書·王莽傳》中) ○下吏祿制度(天鳳三年) 予遭陽九之厄,百六之會,國用不足,民人騷動,自公卿以下,一月之祿十糹布二匹,或帛一匹。 予每念之,未嘗不戚焉。 今厄會已度,府帑雖未能充,略頗稍給,其以六月朔庚寅始,賦吏祿皆如制度。 (《漢書·王莽傳》中) ○捐禦膳吏祿(天鳳三年)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 」蓋以天下養焉。 《周禮》膳羞百有二十品,今諸侯各食其同、國、則;闢、任、附城食其邑;公、卿、大夫、元士食其采。 多少之差,咸有條品。 歲豐穰則充其禮,有災害則有所損,與百姓同憂喜也。 其用上計時通計,天下幸無災害者,太官膳羞備其品矣;即有災害,以什率多少而捐膳焉。 東嶽太師立國將軍保東方三州一部二十五郡;南嶽太傅前將軍保南方二州一部二十五郡;西嶽國師寧始將軍保西方一州二部二十五郡;北嶽國將衛將軍保北方二州一部二十五郡;大司馬保納卿、言卿、仕卿、作卿、京尉、扶尉、兆隊、右隊、中部左洎前七部;大司徒保樂卿、典卿、宗卿、秩卿、翼尉、光尉、左隊、前隊、中部、右部,有五郡;大司空保予卿、虞卿、共卿、工卿、師尉、列尉、祈隊、後隊、中部洎後十郡;及六司,六卿,皆隨所屬之公保其災害,亦以十率多少而捐其祿。 郎、從宮、中都官吏食祿都內之委者,以太官膳羞備損而為節。 諸侯、闢、任、附城、群吏亦各保其災害。 幾上下同心,勸進農業,安元元焉。 (《漢書·王莽傳》中) ○封唐林紀逡(天鳳四年) 保成師友祭酒唐林、故諫議祭酒琅邪紀逡,孝弟忠恕,敬上愛下,博通舊聞,德行醇備,至於黃髮,靡有愆失。 其封林為建德侯,逡為封德侯,位皆特進,見禮如三公。 賜第一區,錢三百萬,授几杖焉。 (《漢書·王莽傳》下) ○授諸侯茅土於明堂(天鳳四年) 予製作地理,建封五等,考之經藝,合之傳記,通於義理,論之思之,至於再三,自始建國之元以來九年于茲,乃今定矣。 予親設文石之平,陳菁茅四色之土,欽告於岱宗泰社后土、先祖先妣,以班授之。 各就厥國,養牧民人,用成功業。 其在緣邊,若江南,非詔所召,遣侍于帝城者,納言掌貨大夫且調都內故錢,予其祿,公歲八十萬,侯伯四十萬,子男二十萬。 (《漢書·王莽傳》下) ○下詔收軍吏財產(天鳳五年) 詳考始建國二年胡虜猾夏以來,諸軍及緣邊吏大夫以上為奸利增產致富者,收其家所有財產五分之四,以助邊急。 (《漢書·王莽傳》下) ○追貶孫宗(天鳳五年) 宗屬為皇孫,爵為上公,知寬等叛逆族類,而與交通;刻銅印三,文意甚害,不知厭足,窺欲非望。 《春秋》之義,「君親毋將,將而誅焉」。 迷惑失道,自取此辜,嗚呼哀哉!宗本名會宗。 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貶厥爵,改厥號,賜謚為功崇繆伯,以諸侯之禮葬於故同谷城郡。 (《漢書·王莽傳》下) ○下書順符命(天鳳六年) 《紫閣圖》曰:「太一、黃帝皆仙上天,張樂崑崙虔山之上。 後世聖主得瑞者,當張樂秦終南山之上。 」予之不敏,奉行未明,乃今諭矣。 復以寧始將軍為更始將軍,以順符命。 《易》不雲乎?「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 」予其饗哉!(《漢書·王莽傳》下) ○出軍下書(地皇元年) 方出軍行師,敢有趨ん犯法者,輒論斬,毋須時,盡歲止。 (《漢書·王莽傳》下) ○因天變下書(地皇元年) 乃者日中見昧,陰薄陽,黑氣為變,百姓莫不驚怪。 兆域大將軍王匡遣吏考問上變事者,欲蔽上之明,是以適見於天,以正於理,塞大異焉。 (《漢書·王莽傳》下) ○下書厭盜賊(地皇元年) 第21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漢文》
第2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