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沃倫6歲時,巴菲特家破天荒地去北衣阿華的奧科博吉湖度假,他們在那兒租了一間小屋。 沃倫用25美分的價格搞到6聽可樂,然後他繞着湖邊以5美分一聽出售,最後掙了5美分的利潤。 回到奧馬哈之後,沃倫從父親的雜貨店裡買來蘇打飲料,在夏日的夜晚挨家挨戶地兜售,而這時候,其他的孩子還只知道在街上打來閙去。 自那以後,類似的活動便從未停過,沃倫掙錢有着自己的目的;他並不是賺來零花,而是在向他的勃勃野心一步步地邁進。 當沃倫7歲時,發了一場奇怪的高燒,住進了醫院,醫生切除了他的盲腸。 他身體十分虛弱,因而醫生們都擔心他會死去。 就連父親端來他最愛喝的麵條湯時,沃倫也一口不吃。 但在他一個人獃着的時候,他就拿枝鉛筆在紙上寫滿數字。 他告訴護士說,這些數字代表着他未來的財產。 「現在我雖然沒有太多錢,」沃倫興高采烈地說,「但是總有一天,我會很富有。 我的照片也會出現在報紙上的。 」在死亡的痛苦中掙扎的沃倫,不是從麵湯中,而是從對金錢的夢想中找到了精神的支柱。 霍華德決意不能再讓沃倫經歷自己曾經忍受過的苦難。 同時,他自己作為父輩,也不願像歐內斯特那樣貶損自己的兒子。 他一直表現出對沃倫充滿信心,同時對沃倫所做的任何事情都給予支持。 因此,儘管沃倫繼承了母親那種樂天性格,他的整個世界還是圍繞着他的父親。 身高6英呎的霍華德,不論在身體還是其他方面都是家裡的頂樑柱,他以勤奮的工作來掙錢養家。 他不僅有佣金收入,還擁有來自奧馬哈屠宰場的一家小企業——南奧馬哈飼養公司的收入。 他並不熱衷于金錢,而是醉心于宗教和政治,他是一個自覺遵守道德的人,對自己那種極端保守的信仰充滿 了勇氣。 「他完全遵從主的旨意。 」一個當地的銀行家說。 霍華霍認為羅斯福正在使美元貶值,於是發給孩子們金幣,還給家裡添置了許多漂亮的陳設,不僅有水晶弔燈,純銀的盤碟,還有東方韻味的掛毯。 所有這些都反映出他的觀點:有形的財產比美元更好一些。 他甚至還囤集了罐頭食品,買了一個農場,目的是在極度的通貨膨脹中為家庭找到一個避難的場所。 霍華德十分強調養成獨立思考習慣這一原則,這比他的任何一個政治觀點都還要持久一些。 他讓孩子們聚到身邊,給他們背誦着愛默生的一段名言: 最偉大的人,是在嘈雜人群中完美地保持獨立人格的人。 霍華德還向孩子們灌輸宗教價值觀,但依舊使用的是一種世俗的教育方式。 他在一個成人周日班授課,同時還在一所公共學校的委員會任職。 几乎沒有哪周他不提醒沃倫姐弟倆要記住他們的責任——不僅僅是對上帝的責任,還有對社會的責任。 他總愛對他們說:「我並不要求你們承擔所有的責任——但是你們也不能因此而推卸自己的那份責任。 」 霍華德不僅常常念叨着這句警句,他也身體力行地去實現它,這對於他那個時代的人來說,也許並不罕見。 他甚至煙酒不沾。 如果他喜歡的客戶的證券行市不佳時,霍華德會覺得十分內疚,於是把它們買回到自己賬戶下。 如果有人告訴他某種社會弊病時,他會對對方說:“您確實是個好公民。 那麼,您將為此做些什麼呢?“ 他總是坐在臥室的紅皮椅上聽著留聲機在他耳邊奏響史蒂芬。 福斯特的音樂,以及他喜愛的聖歌和進行曲。 這位臉上有可愛酒窩的股票經紀人總是依照習慣來生活。 他常常帶著全家到喧囂熱閙的赤褐色的聯邦車站享受周日的美餐,然後去中央大街的埃文斯冰淇淋店。 儘管他身着一襲莊重的黑衣,他的微笑卻溫和明媚。 霍華德以前的助手赫伯特。 戴維斯說:「他所擁有的風範正是你心目中的父親所具有的那種。 」 他的孩子們都惟恐辜負自己的父親。 多麗絲甚至不願和那些喝啤灑的朋友們坐在一起,生怕被父親撞見以為她染上惡習。 「父親堅持所有這些高尚的原則,」羅貝塔回憶道,「這讓你覺得自己必須要做個好人。 」 沃倫是最崇拜他的。 他和父親很親密,在父親面前顯得既放鬆又平和。 有次在教堂裡,沃倫對他那落後於時代的父親說:「那些流行音樂,要麼是你會唱,要麼是我會唱,就沒有一首是咱們倆都會唱的。 」霍德華慈愛地稱自己的兒子為「火球」。 在沃倫10歲的時候,霍華德帶著他乘上了去紐約的夜車——他把孩子們逐個帶著去過。 利拉看著沃倫手裡拿着他「最好的朋友」,腋下夾着他的大集郵冊就出門了。 他們的日程安排包括看一場棒球賽,參觀一個郵覽,還去一個有「萊昂內爾玩具火車的地方」玩耍。 在華爾街的時候,沃倫去了趟股票交易所。 像其他孩子迷上新型飛機一樣,沃倫被股票深深吸引住了。 他常常跑到霍華德日益興隆的股票交易所去,交易所已經遷到法納姆那幢有大理石砫子的奧馬哈國民銀行大廈的17樓去了。 在父親的辦公室裡,沃倫常常目不轉睛地盯着那些收藏在印着燙金字專櫃裡的股票和債券單據。 在沃倫眼裡,它們具有某種神奇的誘惑。 沃倫也常下樓來到哈里斯。 厄珀姆證券所。 由於它也在這幢大樓裡,而且又是股票報價的源地,因此金融界人士在此出入十分頻繁。 傑西。 第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巴菲特》
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