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寧,山邑也。 僻在楚南、黔、粵之交,巨嶺層巒,穹窿雜襲,鬱饒而不得少舒。 自古未聞偉人傑士出於其間,亦乏甲乙科第。 居民治生纖嗇,有唐魏之風。 獨君與江太公一峰,輕財好義,不屑屑于自殖。 江君之子溢忠烈者,仕至安徽巡撫;而君之子前渠,今為直隷總督;並有勛伐,為時名臣。 蓋褊陋之俗一變,而山川之氣昌矣。 當君初賈異縣,頗求饒益以娛親心。 既而經紀有方,智足以擴其業,利足以仁其三族。 所得資財,隨手散去。 一以濟物為功,息耗都不普省。 鄉裡除道成梁,捐金錢惟恐不贍;施藥療疾,惟恐不周。 嘗遇益陽大水,買小舟拯百人,蒿葬數百人。 新寧大饑,餼鄰里親舊粟,日半升,全活無算。 又嘗修育嬰堂,建忠義節孝打,皆縣中前此所無,自君創之。 城東北有義塚,歲歲常以冬春培其(阝也)塋,而植其仆碑。 城南有義塾,器物缺乏,常于君家取給焉。 人或謂君:「歲入幾何?施諸人者什七,而自謀不及什三,後將難繼。 何不頗買田宅,為子孫稍立基業產’君笑謂:“家有薄田,自足供疏食,焉用多為?吾以人情為田,以培養上類為種。 耕不計年,獲不計世。 庸詎知留路子孫者,不更大乎?」逮君沒而門內鼎興。 君子四人:長名長佑,即蔭渠也,以拔貢生歷官廣西巡撫,兩廣總督,直隷總督,加兵部尚書銜;次長佐,某官;次長伸、長健,某官。 孫某某。 曾孫永柞、永棋。 天子褒長佑功,贈君暨君之祖父皆為光祿大夫。 君配鄭氏,暨祖妣榮氏,妣李氏、曾氏,皆為一品夫人。 蓋君言於是果驗。 為善之報,抑何捷也!鄭太夫人恭儉寬仁,悉秉夫教,姒婦娣婦寡居,敬之,終身有思紀。 君卒以道光三十年六月十四日,壽六十有一。 太夫人先三日卒,壽五十有九。 是歲十二月某甲子,合葬新寧西鄉楊溪村之駕嶺。 昔道光丁末、戊申間,江忠烈公嘗為余稱道蔭渠之賢,兼述其世德。 及蔭渠入京,聞親之訃,求余文銘其墓。 展轉兵間,久疏文字,越今十有七年,始得表而銘之。 銘曰:,舉世奔利,獨行抱義。 庸德庸言,感格天地。 外救饑溺;內撫諸孤。 仁心難謙,百優一愉。 孰雲不顯,在幽彌馨;孰雲無報,如影隨形。 神覿在室,奇福在庭。 郎君崛起,為國干城。 削平寇亂,鼎祭鐘銘。 自無錫寵,褒榮先隴。 夫彞之南,萬山環拱。 我表其籲,來者欽竦。 國朝先正事略序,余嘗以大清達人傑士超越古初,而記述闕如,用為嘆憾。 道光之末,聞嘉興錢衍石結事儀吉,仿明焦越《獻征錄》,為國朝《征獻錄》,因屬給事從子應符寫其目錄,得將相、大臣、循良、忠節、儒林、文苑等凡八百餘人,積二三百卷,借名人之碑傳,存名人之事蹟。 自別京師,久從征役,而此目錄冊者不可復睹。 同治初,又得鄢陵蘇源生文集,具述其師錢給事于《征獻錄》之外,復節錄名臣,為 《先正事略》。 於是知錢氏頗有造述,不僅鈔撰諸家之文矣。 又二年,而得吾鄉李元度次青所著《先正事略》,命名乃適與錢氏相合。 前此二百餘年,未有成書。 近三十年中,錢氏編摩于汴水,次青成業于湖湘,斯足征通儒意趣之同,抑地下達人傑主,其靈爽不可終閲也。 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火鼎盛。 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 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火昆)耀簡編。 然考其流風所被,率不過數十年而止。 惟周之文王暨我聖祖仁皇帝,乃閲數百載而風流未沫。 周自后稷十五世,集大成於文王。 而成康以洎東周,多士濟濟,皆若秉文王之德。 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於康熙。 而雍乾以後,英賢輩出,皆若沐聖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 其所以然者,雖大智莫能名也。 聖祖嘗自言:年十七八時讀書過勞,至于咯血而不肯少休,老是而手不釋卷。 臨摹名家手卷,多至萬餘;寫寺廟扁榜,多至千餘。 蓋雖寒酸,不能方其專。 北征度漠,南巡治河,雖卒役不能逾其勞。 祈雨禱疾,步行天壇,並酸醬畝鹽而不禦。 年逾六十,猶扶病而力行之。 凡前聖所稱至德納行,范無一而不備。 上而天象、地輿、歷算、音樂、考禮、行師、刑律、農政,下至射禦、醫藥、奇門、王遁,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且無一不創立新法,別啟律途。 後來高才絶藝,終莫能出其範圍。 然則雍、乾、嘉、道,累葉之才,雖謂皆聖祖教育而成,誰曰不然?,今上皇帝嗣位,大統中興,雖去康熙益遠矣,而將帥之乘運會立勛名者,多出一時章句之儒,則亦未站非聖祖餘澤陶冶於無窮也。 如次青者,蓋亦章句之儒從事戎行。 咸豐甲寅、乙卯之際,與國藩患難相依,備嘗艱險,厥後自領一隊,轉戰數年。 軍每失利,輒以公義糾劾罷職。 論者或咎國藩執法過當,亦頗咎次青在軍偏好文學,奪治兵之日力,有如慶生所譏挾策而亡羊者。 久之,中外大臣數薦次青緩急可倚,國藩亦草疏密陳:「李元度下筆千言,兼人之才,臣音彈劾太嚴,至今內疚,惟朝廷量予褒省。 」當時雖為吏議所格,天子終右之,起家,復任黔南軍事。 師比有功,超拜雲南按察使。 而是書亦于黔中告成。 第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曾國藩全集》
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