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昌出辯曰:「臣不生於空桑,豈遂不知父母?臣嘗再辭,而明旨敦迫甚至,臣父而在,且不敢自有其身,況敢有其子乎?道周學行人宗,臣實仰企之。 今乃謂不如鄭鄤,臣始太息絶望。 鄤之杖母,行同梟獍,道周又不如鄤,何言綱常耶?」先生曰:「臣言文章不如鄭鄤。 」上責其朋比,對曰:「眾惡必察,豈得為比?」先生又曰:「古人對仗讀彈文,嗣昌身為大臣,理宜待罪,豈得出而角口?」於是嗣昌引退。 上曰:「爾不宜誹謗大臣。 」對曰:「臣與嗣昌比肩事主,何嫌何忌?而不盡言。 」上曰:「孔子誅少正卯,當時亦稱聞人,惟以心逆而險,行僻而堅,言偽而辯,順非而澤,記醜而博,不免孔子之誅。 今之人率多類此。 」對曰:「少正卯心在欺世盜名,臣之心在明倫篤行。 」上以褊激恣口,叱之去。 先生曰:「臣今不盡言,則臣負陛下,陛下今日殺臣,則陛下負臣。 」上曰:「爾讀書有年,祇成佞口。 」先生又為上辯忠佞者久之,上怒甚,然亦奪於公議,止謫江西布政司知事。 蓋上素知先生清苦無私。 第三疏在枚卜之後,小人中之者,謂當枚卜之時,隱忍不言,睥睨宣麻,宣麻不得,由是發憤耳。 上入此間,亦遂疑先生平生言行之出於偽也。 先是五月間,先生草劾一藻、新甲二疏,俾長班投會極門,長班恐疏上必敗枚卜,乃駕言會極門中官索錢,先生無以應。 至會推旨下,長班絶望,始並投三疏,故小人有此揣摩。 彼小人之識見,亦猶夫長班之識見也。 庚辰,江西巡撫解學龍疏薦地方人才,謂先生堪任輔導。 上怒其朋比,逮先生及解撫,廷杖之,下刑部獄。 戶部主事葉廷秀,太學生涂仲吉,上書頌先生,皆廷杖。 先生在獄中,同獄者多來問學,偵事者上聞,詞連黃文煥、陳天定、文震亨、孫嘉績、楊廷麟、劉履丁、董養河、田詔。 上使鎮撫司雜治之,連及者既不承,至有戟手而詈者,諸人皆返刑部,而先生改下北寺。 當是時,告訐公行,小人創為福黨之說,以激上怒,必欲殺先生而後已。 司寇劉澤深擬瘴遣戍,再奏不允。 宜興出山,天下皇皇,以出先生望之。 辛巳十二月,戍辰州衛。 一日上禦經筵,嘆講官不學,宜興進曰:「惟黃道周,識雖偏而學則長。 」次輔蔣八公因言道周貧且病,乞移近戍。 宜興曰:「皇上無我之心,有同天地,既道周有學,便可徑用,何言移戍?」上笑而不言。 既退,即禦書原官起用。 未上而京師陷。 南渡,起禮部尚書,當詹事府事。 尋以祭告禹陵出,棲遲浙水。 國亡之後,奉思文入福,遂首政府。 是時政由鄭氏,祭則寡人。 賜宴大臣,鄭氏欲居第一,先生謂祖制武職無班文官右者,相與爭執。 鄭氏辭屈,嫌隙遂成。 先生視鄭氏殊無經略之志,自謂出關,然不能發其一甲,轉其鬥粟,徒以忠義激發,旬月之間,揭竿雲集。 先生親書告身獎語,給為公賞,得之者,榮於誥敕。 從廣信抵衢州,為其門人所紿,至婺源明堂裡見執,系尚膳監,絶粒十四日不死,引磬又不殊。 丙戌三月七兵解,年六十二。 先生深辨宋儒氣質之性之非,氣有清濁,質有敏鈍,自是氣質何關性上事?性則通天徹地,只此一物,於動極處見不動,於不睹不聞處見睹聞,着不得纖毫氣質。 宋儒雖言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焉。 畢竟從夾雜中辨別精微,早已拖泥帶水去也。 故知先生之說為長,然離心之知覺,無所為性,離氣質亦無所為知覺,如此以求盡性,未免易落懸想。 有先生之學,則可;無先生之學,尚須商量也。 榕壇問業 千古聖賢學問,只是致知;此知字,只是知止。 試問止字的是何物?象山諸家說向空去,從不聞空中有個止宿。 考亭諸家說逐物去,從不見即事即物止宿得來。 此止字,只是至善,至善說不得物。 畢竟在人身中,繼天成性,包裹天下,共明共性,不說物不得。 此物粹精,周流時乘,在吾身中,獨覺獨知,是心是意。 在吾身對照過,共知共覺,是家國天下。 世人只於此處不明,看得吾身內外有幾種事物,着有着無,愈去愈遠。 聖人看得世上只是一物,極明極親,無一毫障礙。 以此心意,澈地光明,纔有動處,更無邪曲,如日月一般,故曰明明德於天下。 學問到此處,天地皇王,都於此處,受名受象,不消走作,亦更無復走作,那移去處,故謂之止。 自宇宙內外,有形有聲,至聽臭斷處,都是此物貫澈,如南北極,作定盤針,不由人安排得住。 繼之成之,誠之明之,擇之執之,都是此物指明出來,則直曰性,細貼出來,則為心為意,為才為情。 從未有此物不明,可經理世界,可通透照耀。 說此話尋常,此物竟無着落。 試問諸賢,家國天下,與吾一身可是一物?可是兩物?又問吾身有心,有意,有知,夢覺形神,可是一物?兩物?自然 然摸索未明,只此是萬物同原,推格不透處。 格得透時,麟鳳蟲魚,一齊拜舞;格不透時,四面牆壁,無處藏身。 此是古今第一本義,舍是本義,更無要說,亦更不消讀書做文章也。 問:「格物之物,若果有物,致知之知,應別有知。 夫子直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此知字,豈有物在?”某云:“夫子平生說無知,《中庸》都說有物,佛家極要說無物,諸乘都說有知。 此是玄黃之判。 然是夫子對子路說得不同,曰:『由,知德者鮮矣!』彼知字,若是無物,則此德字,亦是無知了。 此處參透,於本始工夫定無疑誤。 」 第38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3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