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先生之致良知,當先辯於知也。 夫知有知覺之知,有意見之知,有本然之知,昧者均以為良知。 夫知覺之知,人與物一也,有真率,無節制。 意見之知,萌於念慮,善惡幾焉。 雖本然之知出於性天之靈覺,不待學習,童而知愛親,長而知敬兄,感觸而應,孺子入井而怵惕,見 蹴之食,無禮義之萬鍾,而辭讓,此謂本然之良知,所當致焉者也。 致吾愛與不忍之知,即無一念一事之非仁,而萬物育矣。 致吾敬與辭讓之知,即無一念一事之非義,而萬民正矣。 知行一,中人以上事也。 知而行,中人以下事也。 君子之道,雖費而實隱,以見求道者,但當於隱求之,正不必泛求於費,使有遠人為道之過也。 隱者無聲無臭之謂,即莫見乎隱之隱,言道之本體也。 道之本體,不睹不聞,即之無朕,而萬物萬事萬象隨在各足。 伐柯之遠,無他,二故也。 二則徒費瞻忽,無益於求也。 及若反而求之,則吾心自有一箇天則,不落格式,不煩比度,所謂一也。 心外無道,道不遠人也。 人之為道而遠人,是遠心以為之,故失之逾遠也。 丘未能一焉,謂未能以心之所以教人致一也。 求事父之理於其子,求事君之理於其臣,求朋友之理於其先施之友,求在外者也,執柯以伐柯者也,是二之也。 乃若心也者,天之所以與我,其一念至誠,惻怛之意常一乎子臣弟友之間,即忠恕也。 以此事父,則夔夔齊慄者在我,不必求事之之則於舜也。 以此心事君,則周之至德者在我,不必求事之之則於文王也。 以此心施之友,則惠及朋友者在我,不必求先施之則於武公也。 所謂一也。 心之本體,渾然中涵,不落方體,若虛而甚實,似寂而甚神,纔放下便沉滅昏雜,纔提起便知覺靈明,自非私慾蔽錮,梏之反覆,其真體固在也。 此處正要體認,不知體認,卻無倚着,便落想像,遇事感應,愈加昏雜,然則何妨于炯炯,而欲常止止也。 但既體認得真,卻要存養得密,常令在中,勿致放失,庶幾全體呈露,大用顯行耳。 其謂知覺常止常定,不可落念者,為意必固我之私也。 其謂感應常運常化,不可成念者,為好樂憂患之不得其正也。 初用功者,不怕忘,只怕不知忘。 既用功者,不怕助,只怕不曾助。 語其本體,謂之未發,語其感通,謂之發。 若此心之靈,則非待有所感發,而後有知也。 學者涵養,須於靜中覺得有物,動時卻自無事,乃不偏着。 悟非意見想像之謂,此心生機也。 生機發動,則有自然之明覺,惟澄心凝慮,生機潛通,是自然有得。 自然有得,然後無思而無不通。 問:「《大學》於誠意以下皆有傳,獨格致之義闕焉,何也?」曰:“物也,知也,意也,一物也。 格也,致也,誠也,一事也。 由心之感曰物,由心之靈曰知,由心之萌曰意,非異也。 蓋心一也,即其感通之物而格之,以致吾本然之知,就吾意所知之物而好惡之,必無自欺之蔽,是謂格物致知誠意耳。 聖門之學內求,故三者為一,後人之學外求,故三者支焉。 以三者各自為義,則其以為闕也固宜。 《記》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 』釋者以為心之知因物生,意從知起,無內外,無先後,其致一焉者也。 《記》之物至,非《大學》所謂物乎?《記》之知知,非《大學》所謂知乎?《記》之好惡,非《大學》所謂意乎?可好可惡,物也;識其可好可惡,知也;好之惡之,意也。 今如人之心,其卒然以可好之物感也,則心之靈,雖不與物謀,而即知其可好矣,何者?心之好之之理,與物之可好者遇也。 如此則所以好之者,當盡其知而止也。 而好之不如好好色,是謂不致好之知,不致好之知,是謂不格物之善矣。 今如人之心,其卒然以可惡之物感也,則心之靈,雖不與物謀,而即知其可惡矣,何者?心之惡之之理,與物之可惡者遇也。 如此則所以惡之者,當盡其知而止也。 而惡之不如惡惡臭,是謂不致惡之知,不致惡之知,是謂不格物之惡矣。 故格物非他也,格吾知之物也,格吾意之物也;致知非他也,致吾物之知也,致吾意之知也;誠意非他也,誠吾物之意也,誠吾知之意也。 雖然要之在於此心欺否之間耳,故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毋自欺,則如好好色,如惡惡臭,此謂之自慊矣。 夫是之謂物格,夫如是之謂知致,夫如是之謂意誠。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 惟萬物之理,備於吾心,故德性之知,周於萬物,反身而誠,則萬物之備於我者格,而德性之知致矣,此之謂自慊。 蓋言樂也,然則如之何?亦於獨知之地,謹之而已。 蓋德性之知,我自有之,有感之頃,我自知之,於此不用其謹,惡乎用其謹哉?” 問:「意者云何?”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心則其生之理也,意則其生理之初萌也。 天性純粹中,此為最先端倪,絶無一毫夾雜,少頃即有許多計較遷就之私矣。 少有計較遷就,即純粹端倪便不能直遂矣。 故《大學》教人誠意,只是要人實養得端倪在,隨地生干生枝,吐華吐實,無非此一生理貫徹耳。 故身心國家天下者,非他也,誠意之枝幹花實也。 」 天地雖閉塞,而化未嘗息,日月雖沉晦,而明未嘗息,江河雖隱伏,而流未嘗息,故人心不可以動靜言,纔說靜已是動。 喜怒哀樂率吾性曰道,視聽言動行吾敬曰德。 第37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3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