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大學》絜矩之義,且謂朱《註》以格物而謂之窮理,古未之聞也。 如此言,意雖近,而於本文義,恐未盡會通,終有支節窒礙處。 愚觀《書》贊堯「敬德之光」,曰「格于上下」。 《舜典》言「巡狩,至於北嶽,歸格于文祖」。 又「禹征有苗,三旬逆命。 舜乃誕敷文德,舞于羽于兩階。 七旬,有苗格」。 《詩》言「魯侯允文允武,照假烈祖」。 皆有誠意感通之義。 夫我之格人,人之格我,皆以理通,其實一也。 朱《註》謂「窮至事物之理」,與《易》「知至至之」義同,本亦無害,但於感通之義稍殊,故至後議日紛如也。 《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彼固聖人之事,而學未有不由是而得也。 原格字義本扞格,有未通求通之義,猶古治為亂,以治亂而曰亂也。 蓋萬事萬物,盈於宇宙,而備於人,原於天,而具於吾之心。 惟於氣稟物慾,或有偏蔽扞格,故於明處無由可通,只以吾心當然之理,精思熟玩,引伸觸類,曲暢旁通,《易》所謂「精義入神,觀其會通」是也。 如是則向之齟齬扞格於吾前者,皆將渙然冰釋,怡然理順,活潑潑然而來,種種皆化,物物皆理,萬物皆歸一太極也。 知豈有不致?意豈有不誠者乎? 非禮勿言之訓,程子之箴確矣。 大抵中守義理,自不至於妄言;言行相顧,自不敢為多言。 況有悖入興戎損氣之為害哉?抑嘗驗之人,有喜怒意向,則其言易乘之而出,故制情乃所以謹言也。 為學作事,忌求近功,一求近功,則自畫氣阻,淵源莫極。 楊、墨、告子之徒,霸者之功業是也。 聖人無近功,故至誠無息。 孔子不知老之將至,若顏子未見其止,孟子深造之以道,是不求近功。 法則參前倚衡,及勿忘勿助諸篇,則又其步級也。 程子論《易》:「生之謂性,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 」蓋謂天命流行而生人物,始有性。 人生而靜,道理藴而未感,故為天之性,感於物而動,為性之慾。 欲即喜怒哀樂之情也。 若以靜推而上之,則為造化未形時,只是一團氣涵理在,故不可言性。 言性即墮形氣中,非復性之本體矣。 孟子說「存心養性」,四字精密,二者雖開說而義實相因。 性本天賦仁義禮智信純粹真實的道理,而寓於心。 有感則情動,隨物而遷,心有存焉者寡矣。 心既不存,則人欲日長,天理日消,故存心所以養性,養性所以奉若乎天之所以與我之理,即子思子所謂「尊德性」,《易》所謂「成性存存」是也。 良心既存,物不擾動,《大學》之「之定」,《易》之「艮其背,不獲其身」時也。 定而虛,虛而明,一真自如,《中庸》之謂中,《大學》之謂靜,《易》「敬以直內」時也。 由感而動,出皆常理,《易》動以天為無妄,《中庸》之謂「和」時也。 由是仁之於父子,義之於君臣,五常百行及仁民愛物,而物各得其所,孔子所謂「一以貫之」時也。 故存心養性工夫,其效甚大。 性字訓義心生,以人心具此生理,而實不外乎氣也。 程子以為性出於天,才出於氣,然才亦根於性之理,必於氣以發之,故高辛子八元之才,忠肅恭懿,宣慈惠和,蓋以德性用事,是何等才也。 若專以氣用事,則闇於理義,為剛狠給惠,而非所謂稟受之才矣。 孟子所謂「非天之降才爾殊」,言不能盡其才者也可見。 明道答橫渠《定性書》,大意動靜皆定,不留將迎,不繫內外,此性所以?定也。 次言無情者定之本,順應者定之用,既無情順應,自不須除外誘,除則增一套事。 《易》所謂「至賾而不可惡」也,引《易》艮止為內定,孟語不鑿為外定,故兩忘無事,靜而明通,如聖人順應喜怒之常在於物,而中無所繫也。 後言忘怒觀理,乃學者求定工夫,而用力之要,莫切於此。 或謂人心本無靜,氣化流行,亦無靜時。 愚觀《易》《繫辭》曰:「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又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蓋非靜無翕其動,非動無闢其靜,乾為至健,而有動靜,故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以為無靜,非也。 人生存養不厚,則德不聚,出皆支離,未能順理。 《易》以「尺蠖之屈,龍蛇之蟄」,皆自外而內,「退藏於密」之事。 下言「精義入神,窮理入於微妙」,如《中庸》之盡精微,乃為致用之本。 利用安身,順而利往,如《易》義以方外,乃為崇德之資,此正是內外交相養之道。 蘇季明問「喜怒哀樂未發前求中」。 程子曰:「不可求,求即是思,思即已發,不可謂之中也。 」又問:「呂學士言當求之於喜怒哀樂之前,何如?」曰。 「不可。 既有知覺,卻是動也,怎生言靜?」後來羅豫章師龜山,李延平師豫章皆以靜坐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為何如,而求所謂中者。 想其觀字,亦如言聖人之能反觀,非費思求索之謂,必有默會自得處。 孟子言平旦好惡,雖是動,亦於本心未梏之際觀之。 學者於此二者,交用其功,則天理常存,善端呈見,日用動靜,蓋有渾合自得而不自知矣。 《易無妄》,心有天人兩端而已。 天理渾然處,自有泛應端緒出來,無思無為,所謂道心也。 若感物而動,為性之慾,既與物涉,便有計較安排,雖善惡不同,均為人心也。 道心動皆天理真實,故為無妄,人心稍涉計較安排,雖善亦妄矣。 察則決之之方,敬則守之之法也。 第3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3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