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以天道五行之土屬心,然即不言心,而曰思曰睿。 意亦思類也。 如箕子則脾土當屬心,而今論五行者,乃不屬心而屬之於意。 脾土之生意,周貫於視聽言動心身家國天下,而自以快足於己,其不亦睿作聖類乎?蓋有官位,有官職。 心,官位也;思意,官之所以盡職也。 官職盡,而猶復求官位之事,斯亦可無求矣。 (《寄余孝甫》) 夫文,幾也。 當幾之來,黜見聞,忘資稟,泯意職,由乎天衷,而不以有我之私小之,是之謂博。 與溥博如天之博意同。 故知崇如天,禮卑如地,約禮即承幾之實體,見之於行者耳。 此區區博約之說也。 (《復汪子烈》) 自有天地以來,太極兩儀,五行萬物,一氣渾淪,可以言有,而不可以言無。 專言無生無滅,則其無也謂之空;因其有生有息,兩緣 於無,則其有也謂之虛。 虛者,知之體,仁之原也。 (《劉獅泉七十壽序》) 吾之於學,常見其未盡處,不見有本體處。 或曰:「不見則何知?」曰:「寧有未知,不可有所見。 見於仁則住於仁,見於智則住于智,見於中正則住亦以中正。 甚者,乃以虛見借藉成用,而不知其非有。 故吾不敢有所見,見吾過而已。 見吾過以求復,其知而已。 」(《錢緒山壽序》) 夫夭壽窮達之不可齊者,天地流變之自然而不已者也已,而齊則息矣。 聲色臭味安逸之遇於夭壽窮達而不可齊者,吾人客感之自然而不已者也已,而齊則着矣。 夫其不息也無心,而吾之不 也無情。 夫惟其無心而不已也,是故有夭壽而無長短。 夫惟其無情而不已也,是故有豐嗇而無去留。 以無長短之心,以修其身,則修身之功即命之道。 以無去留之心,以修其身於聲色臭味安逸而不着,則聲色臭味安逸之性,即命之自然。 而其用之於父子君臣賓主,賢者聖人也,即為仁義禮智天道之實。 有所病而不為病,有所命而不為處,吾將與先生其廓然超乎天人之際矣。 (《沈古林壽序》) 盈天地之間,一氣也。 其為形色,一體也。 一體渾然,孰為之善?孰為之惡?自有善惡之說分,而後去取之念起。 去取之念起,而後天下之為學者,日從事於刻覈名實之辨,軀殼一絲,畦逕方丈,忘則弗可見之矣。 (《贈余九陽》) 夫禮,固不在物矣。 宇宙渾淪,無間可破,吾渾而合之,非物無以發吾心之精,謂心之理不在於物,不可也。 理固在於心,虛靈洞徹,無罅可乘,吾類而彰之,非物又無以見斯理之用,謂物之理非吾心之理,不可也。 (《鬥山精舍記》) 吾心之天,本無不正,是故有不正之動,而無不正之知。 動而後有善惡,而其幾之者,皆善也。 幾而後有善惡,而其所以能善於幾,而不奪於惡者,皆知也。 知則人,不知則鬼。 人鬼之分,一知而已。 (《嚴天泉書院記》) 是故因吾未形方形,天然自有之幾,審其止而出之勿失者,其根本之學,由善以為明者,心與事皆善矣。 外吾未形方形,天然自有之幾,審其旨於意見尺度,而出之勿失者,離根之學,行善以為明者也,其事似是而心則非矣。 是故猶之天體然,苟得其明,則眾心之燦皆天也。 苟得其善,則萬事之察皆心也。 不爾,將事事而比之,隨吾子臣弟友之遇而求合,以能至於道,斯亦爝火之明耳。 (《明善堂記》) 赤子之慾,未成於意。 成意故惡,未成意故善,猶之天道風雨然。 夫子之所謂習者,習於意,成於意耳。 所謂不移者,其亦意之不肯移者耳。 故予斷以為惡起於意,起於外,而非起於心,起於智也。 「諸友且觀,從古亦有一字言知惡者乎?」良久曰:「無之。 」曰:「無之,則知其主宰矣。 其玄虛而固塞者,非知矣。 非虛非固,故能格物。 格物者,達此知根性根於感應時,各當其則而不誘于外,是求仁親民一體之學。 □□試言之,吾人一身一心耳,何以親民親天下?盡□□之性,而不窮廷綸?」予曰:「在通天下之志。 」曰:「是矣。 然通不在遠,一一通之以意,則又甚難。 能通而不難者,即吾所謂性根知根,不學不慮而能者,其機括也。 此知此能,古今人物所同,其不學者未論矣,其知學者只當志立虛己,隨吾感應於與知與能,初念發動處,安則行之,不安則問思辨行,調停而中正之,不作己疑,不涉己見,即是繼善接根通志之學。 若或不論安與不安,先懷一併自阻之念,曰吾已非原性矣,是非安可得知?遂從而遏之置之,隨復起念,為之援引思議,修飾佈置,則不免乘之以意見,而固我之因軀殼之緣,展轉循附,不能自覺,是謂脫善離根成意之學。 其於通天下之志,似是實非矣。 」(以上《小金山餞別記》) 劉安甫問曰:「博約分知行可也,但既雲約之以禮,則禮字當亦有說。 」曰:「先生嘗雲,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 知圓行方,到歸根覆命於行上,其天則自合如是。 故《易》於《坤》曰:『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問答》) 宇宙之內,渾然粹然而已。 渾然粹然而猶有所不可入者,人耳。 有人斯己,有己斯有意。 己與人對,意與天下萬物對。 物感而意發焉,各得其正,無所 於念而率乎純粹之原者,道也。 蓋格於物而誠焉者也,是所謂通吾知於物者也。 各得其正,而猶不免有所 焉,不可以化於物者,意也。 蓋誠在意而未格於物者也,是所謂以意誠意,其意小者也。 第27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2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