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世之談心,往往以無善無惡為宗,有憂焉。 進而證之於古, 自唐、虞,及於近世,摘其言之有關於心者,各拈數語,以見不睹不聞之中,有莫見莫顯者,以為萬象之主,非空然無一物者也。 然先生之言,煞是有病。 夫心體本空,而其中有主宰乎是者,乃天之降衷,有無虛實,通為一物者也。 渣滓盡化,復其空體,其為主宰者,即此空體也。 若以為虛中有實,岐虛實而二之,豈心體之本然哉?故先生以不學不慮,理所固然,欲亦有之,但當求之於理,不當求之於不學不慮。 不知良能良知之不學不慮,此繼善之根也。 人欲之卒然而發者,是習熟之心為之,豈不學不慮乎?先生欲辨無善無噁心之體,而自墮於有善有噁心之體矣,是皆求實於虛之過也。 先生受學於張甑山、耿楚倥,在泰州一派,別出一機軸矣。 心學宗 人心道心,非謂心有二也。 危,高大也。 人心之量本自高大,其中道理則極精微。 心危而微,故謂之中。 何以執之?必也惟精乎?精於求微,乃充滿其惟危之量,而道始歸於一,一則中矣。 此允厥執中之旨也。 談道之士,慕高大而忽精微,必至於蕩而多岐矣。 此理在天為明命,在人為明德,顯然共見,無所用隱也,人自弗之顧耳。 文王敬止者,非止以事,止以心也。 一心發之為仁敬孝慈信,是一止而眾止,五者根於一止,則眾止總一止矣。 理無上下,學乎下,所以達乎上。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謂其悟上於下之內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謂其慕上於下之外也。 陰陽以理言,故謂之道。 此道生生,毫無殺機,故曰善。 得此而成性,其善可知。 此君子之道也。 理寓於氣,氣不能不殊,得氣之偏者,所見亦偏。 仁者,以道為仁。 智者,以道為智。 得氣之濁者,日用乎道,而不知其為道,故性善之理,不明於天下,而知道者鮮矣。 知者,德之知,非見聞之知也。 物者,吾心所接之物,非泛言天下之物也。 格,正也,去不正以歸於正也。 致知者,非可以空虛想像而,致在正其所接之物,使各當於理而得其宜焉,則致知有實功矣。 上天之載,大德敦化,實有為之載者,藏於無聲無臭之中,非無聲無臭之為載也。 君子敬信篤恭,實有是德,涵於人所不見之中,非徒不顯而已也。 孟子指理義根於心,而後之人曰在物為理,處物為義,此異說所由起也。 或問:「物理者何?”曰:“物在外,物之理在心。 提吾心則能物物,是理在心而不在物也。 」 心出於理則放,心入於理則存。 求放心者,常存仁義而已。 心外無性,心外無天,一時盡心,則一時見性天;一事盡心,則一事見性天;無時無處不盡心,則無時無處不見性天。 存之養之,常盡心而已矣。 夭壽修身,純於盡心而已矣。 此孔門之心法也。 仁義禮智根於心,異端以心為空,是無根也。 誠者善之本體,幾者誠之發用,本體既善,發用亦善。 但既發,則其善有過有不及,就其過不及名之為惡,是善本嫡派,惡乃孽支,善其本來,惡則半途而來,非兩物相對而出也。 識仁則見本原,然非一識之後,別無工夫。 必勿忘勿助,誠敬存之,則識者永識,實有諸身。 不然,此心終奪於物慾,雖一時有識,祗為虛見,而不能實有諸身矣。 灑掃應對是下,灑掃應對之心是上。 心要在腔子裹,腔子天理也。 根本是未發之枝葉,枝葉是已發之根本。 但見 漠無朕,不見其中有萬象之根,是謂根本無枝葉,後來欲芟枝葉以還根本也可乎? 張子所謂大其心,即孟子盡其心也。 大者,非馳騖空虛,但視天下無非我而已。 盡者,非窮極份量,但隨在不有我而已。 仲尼之道,盡於忠恕,忠恕則大其心矣,盡其心矣,與天地萬物相流通,而性天現前矣。 性具於心,謂之道心。 善學者求道於心,不求道於事物。 善事心者,日用事物皆心也。 此理涵於物先,流於物後,超於物外,貫於物中。 自今求之,其在物先物外者不可測,而在物後物中者有可見。 因其可見,求其不可測,因物後,以知物先,因物中以知物外,切實易簡,所謂《中庸》之學也。 今之學者異於是,以物後為 ,而玄想於物之先,以物中為粗,而馳騖於物之外,見以為高也,而日用則疏矣。 主一者主於理也,不主於理,但空其心,以事來不亂,物去不留,為心之妙境,而揆事應物,不免失則,惡在為聖人之學乎? 慎獨者聖學之要,當其燕居獨處之時,內觀本體湛然惺然,此天理也,存理而欲自退,是第一着工夫;內觀此中稍有染着,此人欲也,檢察慾念,從何起根,掃而去之,復見本體,遏欲以還理,是第二着工夫。 兩者交修,乃慎獨之全功也。 流行者氣也,主宰者理也,知理之為主,則知從事於氣者之非學矣。 未萌之先,誰為防之?方萌之際,誰為克之?唯天理為之主,時時提醒,則人欲自去。 《中庸》、《大學》非有二功,所謂格物者,不過於應物時,戒慎恐懼,求當於天理而已矣。 虛靈中有理,為事之根,奈何以虛靈為無乎?《集註》:「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 」今學者刪之,曰:「明德者,虛靈不昧之德也。 」刪去理字,則無體;刪去事字,則無用。 但云虛靈不昧,則混於釋氏靈明之說,而非《大學》之本旨矣。 理無常形,此心至當處,即天理也。 然有欲中之理,有理中之慾,循理則苦心亦天然,從欲則適情亦安排,非致知者,孰能識之? 第24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2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