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賢者,賢者志在尊道,故揚厲聖人太過。 夫子之道,本如慈母,如平地,顧子貢矯焉,揭諸日月,又使人索諸數仞之際,亦甚異矣。 今考於夫子之自狀,如發憤,如好古,不厭不倦,不踰矩耳,不如子貢之所稱詡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最深悟,又不如子貢之所稱詡也。 夫不欺其心為忠,能度人之心為恕。 夫不欺自心與能度他心者,豈今之人盡不能者哉?循是義也,堂堂平平,以入夫子之門,是千載而昕夕也。 學術之歷古今,譬之有國者。 三代以前,如玉帛俱會之日,通天下之物,濟天下之用,而不必以地限也。 孟、荀以後,如加關譏焉,稍察阻矣。 至宋南北之儒,殆遏糴曲防,獨守谿域,而不令相往來矣。 陳公甫嘗嘆宋儒之太嚴。 惟其嚴也,是成其陋者也。 夫物不通方則用窮,學不通方則見陋。 且諸子如董、楊以下,蘇、陸以上,姑不論。 晦翁法程、張矣,而不信程、張,尊楊、謝矣,而力闢楊、謝。 凡諸靈覺明悟,通解妙達之論,盡以委於禪,目為異端,而懼其一言之污也。 顧自日看案上《六經》、《論》、《孟》及程氏文字,於一切事物理會,以為極致,至太極無極,陰陽仁義,動靜神化之訓,必破碎支離之。 為善稍涉易簡疏暢,則動色不忍言,恐墮異端矣。 夫如此學道,烏得不陋?謂靈覺明妙禪者所有,而儒者所無,非靈覺明妙,則滯窒昏愚,豈謂儒者必滯窒昏愚,而後為正學耶?子思曰:「惟天下聰明睿智,足以有臨。 」《大傳》曰:「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 」是豈塵埃濁物,昏沉鑽故紙而已耶? 來諭云:「道通天地萬物,無古今人我。 」誠然,誠然!但云:「欲卷而藏之,以己立處未充,不能了天地萬物也。 」斯言似有未瑩徹處耳。 愚意謂當云:「己力未充,故時有執滯處。 時有礙窒處,於此但假漸習薰修,久之不息,徐徐當徹去矣。 」即徹處謂之「先天而天弗違」,即未徹謂之「後天而奉天時也」。 作如是功者,日用間種種色色,剎剎塵塵,皆在此大圓鏡智中,卷舒自在,不見有出入往來之相,陵奪輓轉之境矣,故曰「不離日用」。 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也,豈可以為粘帶難於解脫耶?《中庸》曰:「天命之謂性。 」言其不假人為,無善無不善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也,發而中節謂之和」也,指其率性,而不假人為之處也。 周子曰:「和也者中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 」指其已發即未發之體也。 老子觀竅與觀妙,同出同玄之旨,與此同也。 佛氏不思善,不思惡,見本來面目之義,與此同也。 豈可以《中庸》之言,謂墮於情緣,難免生死耶?公所引情順萬事而無情者,即《圓覺經》隨順覺之謂也。 於此了了,則世法與出世法,一齊徹去無餘矣,豈可非之於自無中取辨耶?公云:「責任之重,有不容己,欲為己任,又立處未充。 」則不免於攬厭之病矣。 何則?天地萬物古今與我一體也,而欲取為己任,則二之矣,是攬之累也。 謂迎之也,我與天地萬物古今一用也,而患己立未充,則二之矣,是厭之累也。 謂將之也,均之未為隨順覺性也。 能隨順覺性,則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一如矣。 學至於體用一如,則達乎大覺圓頓之門矣。 古人不貴踐履,只貴眼明,若能於此具眼,曆落分明,雖於日用之中,官私之事,情有執滯處,念有礙塞處,一歸於習氣之累,漸資薰修方便而徹之耳。 如是則青城、蛾眉之中,即衡山、廬阜之境也;衣冠師表之地,即禦風雲遊之處也。 逸莫逸於與眾同知也,勞莫勞於違眾獨棲也。 古歌云:「如今休去便休去。 」非謂休官休世休事也,謂休其不了之心也。 又云:「若覓了時無了時。 」不了之心,在官去官,任事謝事,俱不了也。 惟知者,當下了,即當下休矣;當下休,即當下徹矣。 答友云:“華翰書旨,皆戒仆之留意禪宗者。 夫仆之為禪,自弱冠以來矣,敢欺人哉!公試觀仆之行事立身,於名教有悖謬者乎?則禪之不足以害人明矣。 仆蓋以身證之,非世儒徒以口說諍論比也。 吾性中有十八陰界,戕亂我靈明,賊伐我元命,仆蓋欲以明智定力,破此一身,伐性陰賊,雖不能徹底一澄照,睿聖聰明如古至人,而莊、孟以下,欲庶幾也。 向來嘗以此意微露於公前,而公遂疑之。 仆何不幸,而不遇公之賞音哉!夫古之君子,得志則兼愛天下,不得志則康濟一身耳。 且一身亦不小也,是天地之心也,陰陽之會也,鬼神之交也,五行之秀氣也,未有不被此根塵識念所壞者。 今自顧其身與凡夫等,而欲造神聖之業,豈不難哉?公幸勿因忌其名,遂不求其實也。 且宋儒拘拘,而舉業之士,又不足以語於盡性之門,彼若肆其胸臆,出不遜,則予將奈之何!故嘗自托於不肖,戒之以免其喋喋。 惟於公之前,則不敢復遜也。 夫公之名仆,意甚厚,謂仆之才,似可備世任使者,若向空寂發途,則灰其有為之志,窳惰散棄不可鞭策,而損於聖教,故可惜也。 頃京師有友人,亦以此意相責。 仆欲發揮此道,其說甚長,頃刻未易傾倒。 今啻與公約,倘聖王異時任用公以廓清斯世,仆雖老,猶能為公執殳,隨所用之。 功成便當角巾東道,視去榮利若脫屣耳。 有一不如茲言,公然後食之階下,亦無懟焉。 此書若逢羅達夫,可出之,以致哄堂,不必示他人,以啟爭端。 第21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2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