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李見羅先生材 李材字孟誠,別號見羅,豐城人。 南京兵部尚書謚襄敏遂之子。 登嘉靖壬戌進士第。 授刑部主事,歷官至雲南按察使。 金騰故患緬,而孟養、蠻莫兩土司介其間,叛服不常。 先生用以蠻攻蠻之法,遣使入蠻莫,誘令合孟養,襲迤西,殺緬之心膂大朗長。 緬酋遂攻迤西,孟養告急,先生命將士犄角之。 土司大破緬於遮浪之上,叩闕謝恩,貢象二。 以功陞撫治鄖陽右僉都御史。 先生與諸生講學,諸生因形家言,請改參將公署為書院,遷公署於舊學,許之。 事已定,參將米萬春始至。 萬春政府門生也,嗾士卒為亂。 先生方視事,擁入逼之。 守備王鳴鶴持刀向萬春,厲聲曰:「汝殺李都爺,我殺汝。 」乃得免事。 聞先生閒住,而萬春視事如故。 明年,萬曆戊子,雲南巡按蘇瓚逢政府之意,劾先生破緬之役,攘冒蠻功,首級多偽。 有旨逮問,上必欲殺之。 刑部初擬徒,再擬戍,皆不聽。 言者強諍,上持愈堅,法吏皆震怖。 刑部郎中高從禮曰:「明主可以理奪。 」乃操筆為奏曰:「材用蠻敗緬,不無闢地之功,據揭申文,自抵罔上之罪。 臣子報功失實,死有餘辜,君父宥罪矜疑,人將效命。 」天子視奏,頗為色動。 長系十餘年,發戍閩中,遂終於林下。 先生初學於鄒文莊,學致良知之學。 已稍變其說,謂「致知者,致其知體。 良知者,發而不加其本體之知,非知體也」。 已變為性覺之說。 久之,喟然曰:「總是鼠遷穴中,未離窠臼也。 」於是拈「止修」兩字,以為得孔、曾之真傳。 「止修者,謂性自人生而靜以上,此至善也,發之而為惻隱四端,有善便有不善。 知便是流動之物,都向已發邊去,以此為致,則日遠於人生而靜以上之體。 攝知歸止,止於人生而靜以上之體也。 然天命之真,即在人視聽言動之間,即所謂身也。 若刻刻能止,則視聽言動各當其則,不言修而修在其中矣。 使稍有出入,不過一點簡提撕修之工夫,使之常歸於止而已。 故謂格致誠正,四者平鋪。 四者何病?何所容修?苟病其一,隨病隨修。 」着書數十萬言,大指不越於此。 夫《大學》修身為本,而修身之法,到歸於格致,則下手之在格致明矣。 故以天下國家而言,則身為本,以修身而言,則格致又其本矣。 先生欲到歸於修身,以知本之本,與修身為本之本,合而為一,終覺齟齬而不安也。 性情二字,原是分析不開,故《易》言利貞者,性情也。 無情何以覓性?《孟子》言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即是仁義禮智,非側隱羞惡辭讓是非之上,又有一層仁義禮智也。 虞廷之言道心,即中也。 道心豈中之所發乎?此在前賢不能無差,先生析之又加甚耳。 即如先生之所謂修,亦豈能捨此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可以為主宰者,而求之杳冥不可知者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此四端者,亦曾有聲臭乎?無聲無臭猶不足以當性體乎?猶非人生而靜以上乎?然則必如釋氏之所謂語言道斷,父母未生前,而後可以言性也。 止修兩挈,東瞻西顧,畢竟多了頭面。 若單以知止為宗,則攝知歸止,與聶雙江之歸寂一也。 先生恐其鄰於禪寂,故實之以修身。 若單以修身為宗,則形色天性。 先生恐其出於義襲,故主之以知止。 其實先生之學,以止為存養,修為省察,不過換一名目,與宋儒大段無異,反多一張皇耳。 許敬菴曰:「見羅謂道心人心,總皆屬用心,意與知總非指體。 此等立言,不免主張太過。 中固是性之至德,舍道心之微,更從何處覓中?善固是道之止宿,離心意與知,卻從何處明善?性無內外,心亦無內外,體用何從而分乎?」高忠憲曰:「《大學》格致,即《中庸》明善,所以使學者辨志定業,絶利一源,分剖為己為人之界,精研義利是非之極,要使此心光明洞達,無毫髮含糊疑似於隱微之地,以為自欺之主。 不然,非不欲止欲修,而氣稟物慾拘蔽萬端,皆緣知之不至也。 工夫喫緊沉着,豈可平鋪放在,說得都無氣力。 」兩公所論,皆深中其病。 論學書 百步激於寸括,燕、粵判於庭除,未有種桃李而得松柏之實者。 毫釐千里,此學之宗趣,所以必謹其初也。 《大學》之所以先知止,程門之所以先識仁者,其意亦由此也乎!故嘗以為合下的工夫,即是到底的學問,到底的學問,只了結得合下的工夫。 自昔聖賢懇懇諄諄,分漏分更。 辨析研窮者,豈有他事,只是辨此毫釐耳。 (《上徐存齋》) 捉定修身為本,將一副當精神,儘力倒歸自己,凝然如有持,屹然如有立,恍然常若有見,翼翼小心,昭事上帝。 上帝臨女,毋貳爾心,視聽言動之間,時切檢點提撕,管歸於則,自然嗜欲不得干,狂浪不得奪,常止常修,漸近道理。 切不可將本之一字,又作懸空之想,啟卜度支離之證,於坦平地無端橫起風波,耽延歲月。 所云「月在澄潭,花存明鏡,急切撈摸不着」者,正坐此病也。 (《答弟孟乾》) 精神兩字,去本體尚隔一層。 「心之精神謂之聖」,先輩謂非孔子之語。 今人動欲辨體,只為一向以知為體,故概以游揚活潑者當之。 此程伯子所以謂「認得時活潑潑地,認不得時只是弄精魂也」。 (《答朱汝欽》) 挈出修身為本,齊家不作家想,治國不作國想,平天下不作天下想,自然意念不分,漸近本地。 (《答丁重甫》) 第18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1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