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不立,善惡雙泯,任一點虛靈知覺之氣縱橫自在,頭頭明顯,不離著於一處,幾何而不蹈佛氏之坑塹也哉?夫佛氏遺世累,專理會生死一事,無惡可去,並無善可為,止餘真空性地,以顯真覺,從此悟入,是為宗門。 若吾儒日在世法中求性命,吾欲薰染,頭出頭沒,於是而言無善惡,適為濟惡之津梁耳。 先生孜孜學道八十年,猶未討歸宿,不免沿門持鉢,習心習境密制其命,此時是善是惡?只口中勞勞,行腳仍不脫在家窠臼,孤負一生,無處根基,惜哉!王門有心齋、龍溪,學皆尊悟,世稱二王。 心齋言悟雖超曠,不離師門宗旨;至龍溪,直把良知作佛性看,懸空期個悟,終成玩弄光景,雖謂之操戈入室可也。 羅整庵欽順 愚按先生之學,始由禪入,從「庭前柏樹子」話頭得悟。 一夕披衣,通身汗下,自怪其所得之易,反而求之儒,不合也,始知佛氏以覺為性,以心為本,非吾儒窮理盡性至命之旨。 乃本程朱格致之說而求之,積二十年久,始有見於所謂性與天道之端。 一日打並,則曰「性命之妙,理一分殊而已矣。 」又申言之曰:「此理在心目間,由本而之末,萬象紛紜而不亂,自末而歸本,一真湛寂而無餘。 」因以自附於卓如之見如此,亦可謂苦且難矣。 竊思先生所謂心目之間者,不知實在處,而其本之末、末歸本者,又孰從而之之、歸之乎?理一分殊,即孔子一貫之旨,其要不離忠恕者,是則道之不遠於人心,亦從可決矣。 乃先生方齗齗以心性辨儒釋,直以求心一路歸之禪門,故寧捨置其心以言性,而判然二之。 處理於不外不內之間,乃呈一心目之象,終是泛觀物理。 如此而所云之之、歸之者,亦是聽其自之之而自歸之,於我無與焉,則亦不自覺其墮於恍惚之見矣。 考先生所最得力處,乃在以道心為性,指未發而言;人心為情,指已發而言。 自謂獨異於宋儒之見,且雲於此見得分明,則無往而不合。 試以先生之言思之,心與性情,原只是一人,不應危是心而微者非心。 止緣先生認定佛氏以覺為性,謂覺屬已發,是情不是性,即本之心,亦只是惟危之心而無惟微之心,遂以其微者拒之於心外,而求之天地萬物之表,謂天下無性外之物,格物致知,本末一貫,而後授之誠正,以立天下之大本。 若是,則幾以性為外矣。 我故曰先生未嘗見性,以其外之也。 夫性果在外乎?心果在內乎?心性之名,其不可混者,猶之理與氣,而其終不可得而分者,亦猶之乎理與氣也。 先生既不與宋儒天命、氣質之說,而蔽以「理一分殊」之一言,謂理即是氣之理,是矣。 獨不曰性即是心之性乎?心即氣之聚於人者,而性即理之聚於人者,理氣是一,則心性不得是二;心性是一,性情又不得是二。 使三者於一分一合之間終有二焉,則理氣是何物?心與性情又是何物?天地間既有個合氣之理,又有個離氣之理;既有個離心之性,又有個離性之情,又烏在其為一本也乎?吾儒本天,釋氏本心,自是古人鐵案。 先生娓娓言之,可謂大有功於聖門。 要之,善言天者,正不妨其合於人;善言心者,自不至流而為釋。 先生不免操因咽廢食之見,截得界限分明,雖足以洞彼家之弊,而實不免拋自身之藏。 考先生於格物一節幾用卻二三十年工夫,迨其後即說心、說性、說理氣一字不錯,亦只是說得是,形容得著,於坐下毫無受用。 若先生莊一靜正,德行如渾金璞玉,不愧聖人之徒,自是生質之美,非關學力。 先生嘗與陽明先生書云:「如必以學不資於外求,但當反觀內省以為務,則『誠意正心』四字亦何不盡之有!何必於入門之際便困以格物一段工夫?」嗚呼!如先生者,真所謂困以格物一段工夫,不特在入門,且在終身者也。 不然,以先生之質,早尋向上而進之,宜其優入聖城,而惜也僅止於是。 雖其始之易悟者不免有毫釐之差,而終之苦難一生、擾擾到底者,几乎千里之謬。 蓋至是而程朱之學亦弊矣。 由其說,將使學者終其身無入道之日,困之以二三十年工夫而後得,而得已無幾,視聖學幾為絶德,此陽明氏所以作也。 呂涇野柟 愚按關學世有淵源,皆以躬行禮教為本,而涇野先生實集其大成。 觀其出處言動,無一不規於道,極之心術隱微無毫髮可疑,卓然閔、冉之徒無疑也。 異時陽明先生講良知之學,本以重躬行,而學者誤之,反遺行而言知。 得先生尚行之旨以救之,可謂一髮千鈞。 時先生講席幾與陽明氏中分其盛,一時篤行自好之士多出先生之門。 馬、何諸君子學行同類,故附焉。 何瑭、馬裡、崔銑、呂潛、張節、郭郛。 孟雲浦化鯉 孟我疆秋 張陽和元忭 愚按二孟先生如冰壺秋水,兩相輝映,以紹家傳於不墜,可稱北地聯璧。 吾鄉文恭張先生則所謂附驥尾而名益彰者乎!讀《二孟行》(張文恭作)可信也。 文恭又嘗有《壯哉行贈鄒進士遣戍貴陽》,其私吾黨臭味如此。 君子哉若人!於今吾不得而見之矣。 文恭與同郡羅文懿為筆硯交。 其後文懿為會試舉主,文恭自追友誼如昔,亦不署門生。 文懿每憾之,文恭不顧。 廷對系高中元讀卷,後相見,亦不署門生,其矯矯自立如此。 文恭又與鄧文潔交莫逆,及其沒也,文潔祭以文,稱其好善若渴,以天下為己任雲。 羅念庵洪先 趙大洲貞吉 王塘南時槐 鄧定宇以贊 第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