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在北邊者,《史記‧匈奴傳》:「秦宣太後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 」此秦之長城也。 《魏世家》:「惠王十九年,築長城,塞固陽。 」此魏之長城也。 《匈奴傳》又言:「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 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 」此趙之長城也。 燕將秦開襲破東胡,東胡卻千餘里,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此燕之長城也。 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 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 自九原至雲陽,因邊山險{漸土}溪谷可繕者治之,起臨桃,至遼東,萬餘裡。 又度河據陽山北假中。 此秦並天下之後所築之長城也。 自此以往,則漢武帝元朔二年,遣將軍衛青等擊匈奴,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 魏明元帝泰常八年二月戊辰,築長城于長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餘裡。 大武帝太平真君七年五月丙戌,發司、幽、定、冀四州十萬人築城。 上塞圍,起上谷,西至河,廣袤皆千里。 北齊文宣帝天保三年十月乙未,起長城自黃護嶺北至社平戍四百餘里,立三十六戍。 六年,發民一百八十萬築長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恆州九百餘里。 先是,自西河總秦戍築長城,東至于海,前後所築東西凡三千餘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鎮凡二十五所。 八年,于長城內築重城。 自庫洛拔而東至于塢紇戍,凡四百餘里,而《斛律羡傳》云:“羡以北鹵屢犯邊,須備不虞。 自庫堆戍東距于海,隨山屈曲二千餘里,其間二百里中,凡有險要,或斬山築城,或斷谷起障,並置立戍邏五十餘所。 周宣帝大象元年六月,發山東諸州民修長城,立亭障,西自雁門,東至碣石。 隋文帝開皇元年四月,發稽胡修築長城。 五年,使司農少卿崔仲方發丁三萬,于朔方靈武築長城,東距黃河,西至綏州,南至勃出嶺,綿歷七百里。 六年二月丁亥,復令崔仲方發丁十五萬,于朔方以東,緣邊險要築數十城。 七年,發丁男十萬餘人修長城。 大業三年七月,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西逾榆林,東至紫河。 四年七月辛巳,發丁男二十餘萬築長城,自榆林谷而東。 此又後史所載繼築長城之事也。 ●卷三十二 ○而《孟子》:「望道而未之見。 」集註:「『而』讀為『如』,古字通用。 」朱子答門人,引《詩》:「垂帶而厲」,《春秋》:「星隕如雨」為證。 今考之,又得二十餘事。 《易》:「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虞翻解:「而,如也。 」《書‧顧命》:「其能而亂四方。 」傳釋為「如」。 《孟子》:「九一而助。 」趙岐解:「而,如也。 」 《左傳‧隱七年》:「歃如忘。 」服虔曰:「如,而也。 」《僖二十六年》:「室如懸罄。 」註:「如,而也,」《昭四年》:「牛謂叔孫,見仲而何?」註:「而何,如何。 」《史記‧賈生傳》:「化變而嬗。 」韋昭曰:「而,如也,如蟬之蛻化也。 」《戰國策》:「威王不應而此者三。 」《韓非子》:「嗣公知之,故而駕鹿。 」《呂氏春秋》:「靜郭君炫而曰:不可。 」又曰:「而固賢者也,用之未晚也。 」《荀子》:「ポ然而雷擊之,如牆厭之。 」 《說苑》:「越諸發曰:意而安之,願假冠以見;意如不安,願無變國俗。 」又曰:「而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新序》引鄒陽書:「白頭而新,傾蓋而故。 」後漢《督郵斑碑》:「柔遠而邇。 」皆當作「如」。 《戰國策》:「昭奚恤曰:請而不得,有說色,非故如何也?’疵曰:『是非反如何也?』」《大戴禮》:「使有司日省如時考之。 」又曰:「然如曰《禮》雲《禮》雲。 」又曰:「安如易,樂而湛。 」又曰:「不賞不罰,如民咸儘力。 」又曰:「知一而不可以解也。 」《春秋繁露》:「施其時而成之,法其命如循之。 」《淮南子》:「嘗一哈水如甘苦知矣。 」《漢樂府》:「艾如張後。 」漢《濟陰太守孟鬱修堯廟碑》:「無為如治,高如不危,滿如不溢,」《太尉劉寬碑》:「去鞭拊,如獲其情;弗用刑,如弭其奸。 」《郭輔碑》:「其少也,孝友而悅學;其長也,寬舒如好施。 」《易》王弼註:「革而大亨以正,非當如何?」皆當作「而」。 《漢書‧地理志》:「遼西郡,肥如,莽曰肥而。 」《左傳‧襄十二年》:「夫婦所生若而人。 」註云:「若如人。 」《說文》:「需從雨,而聲。 」蓋即讀「而」為「如」也。 唐人詩多用「而今」,亦作「如今」。 今江西人言如何亦曰「而何」。 《周禮》:「旅師而用之以質劑」註:「『而』讀為『若』,聲之誤也。 」陸德明音義云:「『而』音『若』。 」《儀禮‧鄉餘酒禮》:「公如大夫入」註:「『如』讀為『若』。 」 第26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日知錄》
第2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