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都尉漢濟南郡太守,治東平陵。 而都尉治放陵者,以長白山也。 《魏書‧辛子菠傳》:「長白山連接三齊瑕丘數州之界,多有盜賊,子馥受使檢覆,因辨山谷要害宜立鎮戍之所。 又諸州豪右在山鼓鑄,奸黨多依之,又得密造兵仗,亦請破罷諸冶,朝廷善而從之。 」隋大業九年,齊人孟讓、王薄等眾十餘萬,據長白山,攻剽諸郡。 以張須陀、王世充之力不能滅,訖于隋亡。 觀此二事,則知漢人立都尉治于陵之意矣。 ○鄒平台二縣《漢書》濟南郡之縣十四,一曰東平陵,二日鄒平,三曰台,四日梁鄒。 《功臣表》則有台定侯戴野,梁鄒孝侯武虎,是二縣併為侯國。 《續漢志》濟南郡十城,其一曰東平陵,其四曰台,其七日梁鄒,其八日鄒平。 而《安帝紀》云:「延光三年二月戊子,濟南上言:鳳皇集台縣丞霍收舍樹上。 」章懷太子註云:「台縣屬濟南郡,故城在今齊州平陵縣北。 」《晏子春秋》:「景公為晏子封邑,使田無字致台與無鹽。 」《水經注》亦云:「濟水又東北過台縣北。 」尋其上下文句,本自瞭然,後人讀《漢書》,誤從「鄒」字絶句,因以鄒為一縣,平台為一縣。 《齊乘》遂渭漢濟南郡有鄒縣,後漢改為鄒平,又以台、平台為二縣。 此不得其句讀而妄為之說也。 漢以鄒名縣者五。 魯國有騶,亦作「鄒」;膠東國有鄒盧;千乘郡有東鄒;與濟南之鄒平、梁鄒,凡五。 其單稱鄒者,今兗州府之鄒縣也。 亦有平台,屬常山郡。 《外戚恩澤侯表》:「平台康侯史元。 」《後漢書‧邱彤傳》:「尹綏封平台侯」是也。 有鄒平、有台,而亦有鄒,有平台,不可不辨也。 晉時縣名多沿漢舊,按史《何曾傳》:「曾孫機為鄒平令。 」是有鄒平矣,《解系傳》:「父修,封梁鄒侯。 」《劉頌傳》:「追封梁鄒縣侯。 」是有梁鄒矣。 《宋書》言:「晉太康六年三月戊辰,樂安、梁鄒等八縣隕霜,傷桑麥。 」《文帝紀》:「元嘉二十八年五月乙酉,亡命司馬順則自號齊王,據梁鄒城。 八月癸亥,梁鄒平,斬司馬順。 」則是宋有梁鄒矣。 不知何故,《晉書‧地理志》于「樂安國」下,單書一「鄒」字,此史之闕文。 而《齊乘》乃云:「晉省梁鄒入鄒縣。 」夫晉以前,此地本無鄒縣,而何從人之乎?蓋不知而妄作者矣。 ○夾谷《春秋‧定公十年》:「夏,公會齊侯于夾谷。 」傳曰:「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 」杜預解及服虔注《史記》,皆云在東海祝其縣。 劉昭《志》、杜佑《通典》因之,遂謂夾谷山在今贛榆縣西五十里。 按贛榆在春秋為莒地,與齊、魯之都相去各五六百里,何必若此之遠?當時景公之觀不過曰「遵海而南,放於琅邪」而已,未聞越他國之境。 《金史》云:「淄川有夾谷山。 」《一統志》云:「夾谷山在淄川縣西南三十里,舊名祝其山,其陽即齊魯會盟之處,萌水發源於此。 」《水經注「:“萌水出般陽縣西南甲山。 」是以甲山為夾谷也,而《萊蕪縣誌》則又云:「夾谷在縣南三十里,接新泰界。 」未知其何所據,然齊,魯之境正在萊蕪;東至淄川,則已人齊地百餘里。 二說俱通。 又按《水經注》萊蕪縣曰:「城在萊蕪谷,當路絶兩山間,道由南北門。 舊說云: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蕪,故曰萊蕪。 《禹貢》所謂萊夷也。 」夾谷之會,齊侯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宣尼稱「夷不亂華」是也。 是則會于此地,故得有萊人,非召之東萊千里之外也。 不可泥祝其之名,而遠求之海上矣。 ○濰水濰水出琅邪郡箕屋山。 《書‧禹貢》”濰淄其道”,《左傳‧襄公十八年》:「晉師東侵及濰」是也。 其子或省「水」作「維」,或省「系」作「淮」,又或從「心」作「惟」,總是一字。 《漢書‧地理志》琅邪郡「朱虛」下、「箕」下作「維」,「靈門」下、「橫」下、「折泉」下作「淮」,上文引《禹貢》:「惟甾其道」又作「惟」,一卷之中,異文三見。 《通鑒‧梁武帝紀》:「魏李叔仁擊邢杲于惟水。 」古人之文或省,或惜其旁,並從「鳥隹」之「隹」則一爾。 徑人誤讀為「淮沂其」之「淮」,而呼此水為槐河,失之矣。 又如《三國志‧吳主傳》:「作棠邑涂塘,以淹北道。 」《晉書‧宣帝紀》:「王凌詐言吳人塞涂水。 」《武帝紀》:「琅邪王出余中。 」《海西公紀》:「桓溫自山陽及會稽,王昱會于涂中。 」《孝武紀》:「遣征虜將軍謝石帥舟師屯涂中。 」《安帝紀》:「譙王尚之眾潰逃于涂中。 」並是「滁」字,《南史‧程文季傳》:「秦郡前江浦通涂水」是也。 古「滁」省作「涂」,與「濰」省作「淮」正同,韻書並不收此二字。 ○勞山勞山之名,《齊乘》以為「登之者勞」,又云一作「牢丘」,長春又改為「鰲」,皆鄙淺可笑。 按《南史》:「明僧紹隱于長廣郡之嶗山。 」《本草》:「天麻生太山、嶗山諸山。 」則字本作「嶗」,若《魏書‧地形志》、《唐書‧姜撫傳》、《宋史‧甄棲真傳》並作「牢」,乃傳寫之誤。 《詩》:「山川悠遠,維其勞矣。 」箋云:「勞勞,廣闊。 」則此山或取其廣闊而名之。 鄭康成,齊人;勞勞,齊語也。 《山海經‧西山經》亦有勞山,與此同名。 第26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日知錄》
第2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