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皆東向之見于史者。 《曲禮》:「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 」自西階而升,故東鄉;自東階而升,故西鄉。 而南鄉特其旁位,如廟中之昭,故田以處蓋侯也。 《孝文紀》:「西鄉讓者三,南鄉讓者再。 」註:「賓主位東西面,君臣位南北面。 」是時群臣至代邪上議,則代王為主人,故西鄉。 《舊唐書》:盧簡求子汝弼為河東節度副使,「府有龍泉亭,簡求節制時,手書詩一章在亭之西壁。 汝弼復為亞帥,每亭中燕集,未嘗居賓位西向,俯首而已。 」是唐人亦以東向為賓位也。 ○坐古人席地而坐,西漢尚然。 《漢書‧雋不疑傳》:「登堂坐定,不疑據地曰:『竊伏海濱,聞暴公子威名舊矣。 』」是也。 古人之坐皆以兩膝著席,有所敬,引身而起,則為長跪矣。 《史記‧范唯傳》言:「秦王踢而請」,「秦王復跽」。 而褚先生補《梁孝王世家》:「帝與梁王俱侍坐太後前,大後謂帝曰:『吾聞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其義一也。 』帝跪席舉身曰:『諾。 』」是也。 《禮記》:「坐」皆訓「跪」,《三國志》注引《高士傳》言:「管寧嘗坐一木榻,積五十餘年,未嘗箕股其榻上,當膝處皆穿,」以此。 ○土炕北人以上為床,而空其下以發火,謂之炕。 古書不載。 《左傳》:「宋寺人柳熾炭于位,將至則去之,」《新序》:「宛春謂衛靈公曰:『君衣狐裘,坐熊席,奧隅有灶。 』」《漢書‧蘇武傳》:「鑿地為坎,置カ火。 」是蓋近之,而非炕也。 《舊唐書‧東夷高麗傳》:「冬月皆作長坑,下然偏火以取暖。 」此即今之上炕也,但作「坑」字。 《水經注》:「士垠縣有觀鷄寺,寺內有大堂甚高,廣可容千僧。 下悉結石為之,上加塗暨,基內疏通,枝經脈散。 基側室外四出暴火,炎勢內流,一堂盡溫。 」此今人暖房之制,形容盡之矣。 ○冠服《漢書‧五行志》曰:「風俗狂慢,變節易度,則為剽輕奇怪之服,故有服妖。 」余所見五六十年服飾之變亦已多矣,故錄其所聞以視後人焉。 《豫章漫鈔》曰:「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縫,下綴以檐如詹。 閻憲副閎謂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統』云爾。 楊維楨廉夫以方中見太祖,問其制,對曰:『四方平定中。 』上喜,令士人皆得戴之。 商文毅用自編民,亦以此中見。 」《太康縣誌》曰:「國初時,衣衫褶前七後八。 弘治間,上長下短,褶多。 正德初,上短,下長三分之一,士夫多中停。 冠則平頂,高尺餘,士夫不減八九寸。 嘉靖初,服上長下短,似宏治時。 市井少年帽尖長,俗雲邊鼓帽。 弘治問,婦女衣衫僅掩裙腰,富者用羅緞紗絹織金彩。 通袖裙,用金彩膝衤闌。 髻高寸餘。 正德間,衣衫漸大,裙褶漸多,衫唯用金彩補子,髻漸高。 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髻高如官帽,皆鐵絲胎,高六七寸,口周回尺二三寸餘。 」 《內丘縣誌》曰:「萬曆初,童子髮長猶總角,年二十餘始戴網。 天啟間,則十五六便戴網,不使有總角之儀矣。 萬曆初,庶民穿卷ヒ,儒生穿雙臉鞋,非鄉先生首戴忠靖冠者不得穿廂邊雲頭履。 至近日,而門快輿皂無非雲履,醫卜星相莫不方中,又有晉巾、唐巾、樂天巾、東坡巾者。 先年,婦人非受封不敢戴梁冠、披紅袍,系拖帶,今富者皆服之,又或著百花袍,不知創自何人。 萬曆間,遼東興冶服,五彩炫爛,不三十年而遭屠戮,茲花袍幾二十年矣,服之不[1234],身之災也。 兵荒之咎,其能免與!」 ○衩衣《通鑒》:「唐僖宗乾符元年,王凝、崔彥昭同舉進上,凝先及第,嘗衩衣見彥昭。 」衩,楚懈反。 《廣雅》:「梢衤吉衽謂之衤貴衩,一曰衤衣。 」李義山詩:「芙蓉作裙衩。 」又曰:「裙衩芙蓉小。 」 ○對襟衣《大祖實錄》:「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 惟騎馬許服,以便于乘馬故也。 其不應服而服者罪之。 」今之罩甲即對襟衣也。 《戒庵漫筆》云:「罩甲之制,比甲稍長,比襖減短。 正德間,創自武宗。 近日士大夫有服者。 」按《說文》:「無袂衣謂之衤。 」趙宦光曰:「半臂衣也。 武士謂之蔽甲,方俗謂之披襖。 小者曰背子。 」即此制也,《魏志‧楊阜傳》:「阜嘗見明帝著帽披縹絞半袖,問帝曰:『此于禮何法服也?』」則當時已有此制。 ○左衽宋周必大《二老堂詩話》云:「陳益為奉使金國屬官,過滹沱光武廟,見塑像左衽。 」岳珂《程史》云:「至漣水,宣聖殿像左衽。 泗洲塔院設五百應真像,或塑或刻,皆左衽。 」此制蓋金人為之,迄于明初而未盡除。 其見于《實錄》者,永樂八年撫安山東給事中王釋之奏,宣德七年河南彰德府林縣訓導杜本之奏,正統十三年山西絳縣訓導張斡之奏,屢奉明旨而未即改正。 《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 」註:「左衽,社鄉左,反生時也。 」正義曰:「衽,衣襟也。 生鄉右,左手解,抽帶便也。 死則襟鄉左,示不復解也。 」 第23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日知錄》
第2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