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曰:「宜在我者而後可以稱義,故言義者合我與宜以為一言。 以此操之,義之言我也。 」此與孟子之言相發。 ○以紂為兄之子以紂為弟,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王子比干。 並言之,則于文有所不便,故舉此以該彼,此古人文章之善。 且如「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不言后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不言臣妻;「先王居杌于四裔」,不言渾敦、窮奇、饕餮。 後之讀書者不待子貢之明,亦當聞一以知二矣。 ○才人固有為不善之才而非其性也。 性者天命之,才者亦天降是以禽獸之人,謂之未嘗有才。 《中庸》言能盡其性,《孟子》言不能盡其才能。 盡其才則能盡其性矣,在乎擴而充之。 ○求其放心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然則但求放心,可不必于學問乎?與孔子之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者,何其不同邪?他日又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是所存者非空虛之心也,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 《孟子》之意蓋曰能求放心,然後可以學問。 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雖與之具學,弗若之矣。 此放心而不知求者也。 然但知求放心,而未嘗「窮中之方,悉雁行之勢」,亦必不能從事于奕。 ○所去三免死而已矣,則亦不久而去矣,故曰「所去三」。 ○自視欣然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足以朝諸侯、有天下,不敢自小也;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欣然,則過人遠矣,不敢自大也。 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則可謂不自小矣。 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則可謂不自大矣。 故自小,小也;自大,變也。 今之學者非自小則自大,吾見其同為小人之歸而已。 ○士何事士、農、工、商,謂之四民。 其說始於《管子》。 三代之時,民之秀者乃收之鄉序,升之司徒,而謂之士,固千百之中不得一焉。 大宰以九職任萬民,……五曰百工,飭化八材,計亦無多人爾。 武王作《酒誥》之書,曰:「妹土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 」此謂農也。 「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此謂商也。 又曰:「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爾典聽朕教。 」則謂之者。 大抵皆有職之人矣,惡有所謂「群萃而州處,四民各自為鄉之法」哉。 春秋以後,游士日多。 《齊語》言桓公為游士八十人奉以車馬衣裘,多其資幣,使周游四方,以號召天下之賢士。 而戰國之君遂以士為輕重,文者為儒,武者為俠。 嗚呼!遊人而先王之法壞矣,彭更之言,王子墊之問,其猶近古之意與? ○飯糗茹草享天下之大福者,必先天下之大勞;宅天下之至貴者,必執天下之至賤。 是以殷王小乙使其子武丁舊勞于外,知小人之依。 而周之后妃亦必服浣濯之衣,修煩縟之事。 及周公遭變,陳后稷、先公王業之所由者,則皆農夫、女工、衣食之務也。 古先王之教,能事人而後能使人。 其心不敢失于一物之細,而後可以勝天下之大。 舜之聖也,而飯糗茹草;禹之聖也,而手足胼胝,面目黧黑。 此其所以道濟天下,而為萬世帝王之祖也,況乎其不如舜、禹者乎! ○孟子外篇《史記》伍被對淮南王安,引《孟子》曰:「紂貴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 」揚子《法言‧修身》引《孟子》曰:「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無意而至者也。 」桓寬《鹽鐵論》引《孟子》曰:「吾于河廣,知德之至也。 」又引《孟子》曰:「堯、舜之道非遠人也,人不思之爾。 」《周禮‧大行人》注引《孟子》曰:「諸侯有王。 」宋鮑照「河清頌」引《孟子》曰:「千載一聖,猶旦暮也。 」《顏氏家訓》引《孟子》曰:「圖影失形。 」《梁書‧處士傳‧序》引《孟子》曰:「今人之於爵祿,得之若其生,失之若其死。 」《廣韻》「圭」字下注曰:「《孟子》:『六十四黍為一圭,十圭為一合。 』」以及《集注》中程子所引荀子、孟子三見齊王,而不言事,門人疑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 」今《孟子》書皆無其文,豈所謂「外篇」者邪?《詩‧維天之命》傳引孟仲子曰:「大哉,天命之無極,而美周之禮也。 」《宮》傳引孟仲子曰:「是宮也。 」《正義》引趙岐云:「孟仲子,孟子從昆弟,學于孟子者也。 《譜》云:『子仲子者,子思弟子。 』蓋與孟軻共事子思,後學于孟軻,著書論《詩》,毛氏取以為說。 」則又有孟仲子之書矣。 ○孟子引論語《孟子》書引孔子之言凡二十有九,其載于《論語》者八。 又多大同而小異,然則夫子之言其不傳于後者多矣。 故曰:「仲尼沒而微言絶。 」 ○孟于字樣九經《論語》皆以漢石經為據,故字型未變,《孟子》字多近今,蓋久亦于魏、晉以下之傳錄也。 然則石經之功亦不細矣。 《唐書》言:州故作「豳」,開元十三年,以字類「幽」,故為「」。 今惟《孟子》書用「」字。 《容齋四筆》言《孟子》「是由惡醉而強酒」,「見且由不得亟」,並作「由」,今本作「猶」。 是知今之《孟子》又與宋本小異。 第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日知錄》
第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