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成王十三年夏六月,魯大于周公廟。 」按二十一年,周文公薨于豐。 周公未薨,何以有廟?蓋周廟也。 是則始封之君有廟,亦可因此而知之說。 ○欒懷子晉人殺欒盈,安得有謚?傳言「懷子好施,士多歸之」。 豈其家臣為之謚,而遂傳于史策邪? ○子大叔之廟《昭公十二年》:「鄭簡公卒,將為葬除。 及游氏之廟,將毀焉。 子大叔使其除徒執用以立而無庸毀,曰:『子產過女,而問何故不毀。 』乃曰:『不忍廟也。 諾,將毀矣。 』即如是,子產乃使闢之。 」《十八年》:「簡兵大搜,將為搜除。 子太叔廟在道南,其寢在道北,其庭小。 過斯三日,使除徒陳于道南廟北,曰:『子產過女,而命速除,乃毀于而鄉。 』子產朝,過而怒之。 除者南毀,子產及沖,使從者止之,曰:『毀于北方。 』」此亦一事,而記者或以為葬,或以為搜,傳兩存之,而失刪其一耳。 ○城成周《昭公三十二年》傳:「冬十一月,晉魏舒、韓不信如京師,合諸侯之大夫于狄泉,尋盟,且令城成周。 魏子南面,衛彪曰:『魏子必有大咎,干位以令大事,非其任也。 《詩》曰:敬天之怒,不敢戲豫。 敬天之渝,不敢馳驅。 況敢幹位以作大事乎?』」《定公元年》傳「春王正月辛巳,晉魏舒合諸侯之大夫于狄泉,將以城成周。 魏子蒞政,衛彪曰:『將建天子,而易位以令,非義也。 大事干義,必有大咎。 晉不失諸侯,魏子其不免乎!』」此是一事,《左氏》兩收,而失刪其一。 周之正月,晉之十一月也。 其下文曰:「己丑,士彌牟營成周,計丈數,揣高卑,度厚薄,仞溝洫,物土方,議遠邇,量事斯,計徒庸,慮財用,書侯糧,以令役于諸侯。 」又曰:「庚寅,栽,宋仲幾不受功。 」庚寅即己丑之明日,而傳分為兩年,豈有遲之兩月而始栽,宋仲幾乃不受功者乎?且此役不過三旬而畢矣。 ○五伯五伯之稱有二:有三代之五伯,有春秋之五伯。 《左傳‧成公二年》,齊國佐曰:「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 」杜元凱云:「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周伯齊桓、晉文。 」《孟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趙台卿註:「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 」二說不同。 據國佐對晉人言,其時楚莊之卒甫二年,不當遂列為五,亦不當繼此無伯而定於五也。 其通指三代無疑。 《國語》:「祝融能昭顯天地之光明,其後八姓,昆吾為夏伯,大彭、豕韋為商伯,莊子、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李軌註:「彭祖名鏗,堯臣,封于彭城,歷虞、夏至商,年七百歲。 」是所謂五伯者,亦商時也。 是知國佐以前其有五伯之名也久矣。 若《孟子》所稱五伯,而以桓公為盛,則止就東周以後言之。 如嚴安所謂「周之衰三百餘歲,而五霸更起」者也。 然趙氏以宋襄並列,亦未為允。 宋襄求霸不成,傷于泓以卒,未嘗霸也。 《史記》言越王句踐「遂報強吳,觀兵中國,稱號五伯」。 子長在台卿之前,所聞異辭。 然則言三代之五伯,當如杜氏之說;言春秋之五伯,當列句踐而去宋襄。 《荀子》以桓、文及楚莊、闔閭、句踐為五伯,斯得之矣。 ○占法之多以日占事者,《史記‧天宮書》:「甲乙,四海之外,日月不占。 丙丁,江淮海岱。 戊己,中州河濟。 庚辛,華山以西。 壬癸,恆山以北」是也。 以時占事者,《越絶書》公孫聖:「今日壬午,時加南方」,《史記‧賈誼傳》「庚子日斜,服集予舍」是也。 又有以月行所在為占,《史記‧龜策傳》:「今昔壬子,宿在牽牛」,《漢書》翼奉言:「白鶴館以月宿,亢災」,《後漢書》蘇竟言:「白虹見時,月入于畢」是也。 《周禮‧占夢》:「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以日月星辰占六夢之吉凶。 」則古人之法可知矣。 漢以下則其說愈多,其占愈鑿,加以日時、風角、雲氣遲疾變動,不一其物,故有一事而合于此者或迕于彼,豈非所謂大道以多歧亡羊者邪?故士文伯對晉侯以六物不同,民心不台;而太史公亦謂皋、唐甘、石書傳,凌雜米鹽,在人自得之於象占之外耳。 干寶解《易》,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曰:「一卦六爻則皆雜有八卦之氣,若初九為震爻,九二為坎爻也。 或若見辰戌言艮,己亥言兌也。 或以甲壬名乾,乙癸名坤也。 或若以午位名離,以子位名坎。 或若得來為惡物,王相為興,休廢為衰。 解爻有等,故曰物。 」曰:「爻中之義,君物交集,五星四氣,六親九族,福德刑殺,眾形萬類,皆來發於爻,故總謂之物也。 」說《易》如此,小數詳而大道隱矣。 以此卜筮亦必不驗,天文亦然。 褚先生補《史記‧日者列傳》:「孝武帝時,聚會占家問之:某日可取婦乎?五行家曰:可。 堪輿家曰:不可。 建除家曰不吉。 叢辰家曰大凶。 歷家曰小凶。 天人家曰小吉。 太乙家曰大吉。 辯訟不決,以狀聞。 制曰:『避諸死忌,以五行為主。 』」 ○以日同為占裨灶以逢公卒於戊子日,而謂今七月戊子,晉君將死。 萇宏以昆吾乙卯日亡,而謂毛得殺毛伯而代之是乙卯日,以卜其亡。 此以日之同於古人者為占,又是一法。 第2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日知錄》
第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