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力士負巨囊自內門出,至于堂前,陳乞手自啟囊,只見一個人,從囊中伸頭出來,視之,乃公子陽生也,眾人大驚。 陳乞扶陽生出,南向立,謂諸大夫曰:「‘立子以長',古今通典,安孺子年幼,不堪為君,今奉鮑相國之命,請改事長公子。 」 鮑牧睜目言曰:「吾本無此謀,何得相誣?欺我醉耶?」 陽生向鮑牧揖曰:「廢興之事,何國無之?惟義所在,大夫度義可否,何問謀之有無?」陳乞不待言終,強拉鮑牧下拜,諸大夫不得已,皆北面稽首。 陳乞同諸大夫歃血定盟,車乘已具,齊奉陽生升車入朝,禦殿即位,是為悼公。 即日遷安孺子于宮外,殺之。 悼公疑鮑牧不欲立己,訪于陳乞,乞亦忌牧位在己上,遂陰譖牧與群公子有交,不誅牧,國終不靖。 於是悼公復誅鮑牧,立鮑息,以存鮑叔牙之祀,陳乞獨相齊國。 國人見悼公誅殺無辜,頗有怨言。 再說悼公有妹,嫁與邾子益為夫人。 益傲慢無禮,與魯不睦,魯上卿季孫斯言于哀公,引兵伐邾,破其國,執邾子益,囚于負瑕,齊悼公大怒曰:「魯執邾君,是欺齊也。 」遂遣使乞師于吳,約同伐魯,夫差喜曰:「吾欲試兵山東,今有名矣!」遂許齊出師。 魯哀公大懼,即釋放邾子益復歸其國,使人謝齊。 齊悼公使大夫公孟綽辭于吳王,言:「魯已服罪,不敢勞大王之軍旅。 」夫差怒曰:「吳師行止,一憑齊命,吳豈齊之屬國耶?寡人當親至齊國,請問前後二命之故。 」叱公孟綽使退。 魯聞吳王怒齊,遂使人送款與吳,反約吳王同伐齊國,夫差欣然即日起師,同魯伐齊,圍其南鄙,齊舉國驚惶,皆以悼公無端召寇,怨言益甚。 時陳乞已卒,子陳恆秉政,乘國人不順,謂鮑息曰:「子盍行大事,外解吳怨,而內以報家門之仇?」息辭以不能,恆曰:「吾為子行之。 」乃因悼公閲師,進鴆酒,毒殺悼公,以疾訃于吳軍曰:「上國膺受天命,寡君得罪,遂遘暴疾,上天代大王行誅,幸賜矜恤,勿隕社稷,願世世服事上國。 」夫差乃班師而退。 魯師亦歸。 國人皆知悼公死於非命,因畏愛陳氏,無敢言者。 陳恆立悼公之子壬,是為簡公,簡公欲分陳氏之權,乃以陳恆為右相,闞止為左相。 昔人論齊禍皆啟于景公,詩曰: 從來溺愛智逾昏,繼統如何亂弟昆。 莫怨強臣與強寇,分明自己鑿凶門。 時越王教習美女三年,技態盡善,飾以珠幌,坐以寶車,所過街衢,香風聞于遠近。 又以美婢旋波、夷光等六人為侍女,使相國范蠡進之吳國。 夫差自齊回吳,范蠡入見,再拜稽首曰:「東海賤臣勾踐,感大王之恩,不能親率妻妾,伏侍左右,遍搜境內,得善歌舞者二人,使陪臣納之王宮,以供灑掃之役。 」夫差望見,以為神仙之下降也,魂魄俱醉。 子胥諫曰:「臣聞:‘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 '夫美女者,亡國之物,王不可受!」夫差曰:「好色,人之同心,勾踐得此美女不自用,而進于寡人,此乃盡忠於吳之證也,相國勿疑。 」遂受之。 二女皆絶色,夫差並寵愛之,而妖艷善媚,更推西施為首,於是西施獨奪歌舞之魁,居姑蘇之台,擅專房之寵,出入儀制,擬于妃後。 鄭旦居吳宮,妒西施之寵,鬱鬱不得志,經年而死。 夫差哀之,葬于黃茅山,立祠祀之,此是後話。 且說夫差寵幸西施,令王孫雄特建館娃宮于靈岩之上,銅溝玉檻,飾以珠玉,為美人遊息之所,建「響屧廊」。 何為響屧,屧乃鞋名,鑿空廊下之地,將大瓮鋪平,覆以厚板,令西施與宮人步屧繞之,錚錚有聲,故名響屧,今靈岩寺圓照塔前小斜廊,即其址也。 高啟《館娃宮》詩云: 館娃宮中館娃閣,畫棟侵雲峰頂開。 猶恨當時高未極,不能望見越兵來。 王禹偁有《響屧廊》詩云: 廊壞空留響屧名,為因西子繞廊行。 可憐伍相終屍諫,誰記當時曳履聲? 山上有玩花池,玩月池,又有井,名吳王井,井泉清碧。 西施或照泉而妝,夫差立於旁,親為理髮;又有洞名西施洞,夫差與西施同坐于此。 洞外石有小陷,今俗名西施跡;又嘗與西施鳴琴于山巔,今有琴台;又令人種香于香山,使西施與美人泛舟采香,今靈岩山南望,一水直如矢,俗名箭涇,即采香涇故處;又有採蓮涇,在郡城東南,吳王與西施採蓮處。 又于城中開鑿大濠,自南直北,作錦帆以游,號錦帆涇。 高啟詩云: 吳王在日百花開,畫船載樂洲邊來; 吳王去後百花落,歌吹無聞洲寂寞。 花開花落年年春,前後看花應幾人? 但見枝枝映流水,不知片片墮行塵! 年年風雨荒台畔,日暮黃鸝腸欲斷。 豈惟世少看花人,從來此地無花看! 又城南有長洲苑,為遊獵之所;又有魚城養魚,鴨城畜鴨,鷄陂畜鷄,酒城造酒。 又嘗與西施避暑于西洞庭之南灣,灣可十餘里,三面皆山,獨南面如門闕,吳王曰:「此地可以消夏。 」因名消夏灣。 張羽又有《蘇台歌》云: 館娃宮中百花開,西施曉上姑蘇台。 霞裙翠袂當空舉,身輕似展凌風羽。 遙望三江水一杯,兩點微茫洞庭樹。 轉面凝眸未肯回,要見君王射麋處。 城頭落日欲棲鴉,下階戲折棠梨花。 隔岸行人莫倚盼,幹將莫邪光粲粲。 夫差自得西施,以姑蘇台為家,四時隨意出遊,絃管相逐,流連忘返,惟太宰嚭、王孫雄常侍左右,子胥求見,往往辭之。 第26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東周列國誌》
第2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