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大,可以矩表識也;星月之行,可以歷推得也;雷震之聲,可以鼓鐘寫也。 風雨之變,可以音律知也。 是故大可睹者,可得而量也;明可見者,可得而蔽也;聲可聞者,可得而調也;色可察者,可得而別也。 夫至大,天地弗能含也;至微,神明弗能領也。 及至建律歷,別五色,異清濁,味甘苦,則樸散而為器矣。 立仁義,修禮樂,則德遷而為偽矣。 及偽之生也,飾智以驚愚,設詐以巧上,天下有能持之者,有能治之者也。 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龍登玄雲,神棲崑崙;能愈多而德愈薄矣。 故周鼎著倕,使銜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為也。 故至人之治也,心與神處,形與性調,靜而體德,動而理通。 隨自然之性而緣不得已之化,洞然無為而天下自和,憺然無慾而民自樸,無衤幾祥而民不夭,不忿爭而養足,兼包海內,澤及後世,不知為之者誰何。 是故生無號,死無謚,實不聚而名不立,施者不德,受者不讓,德交歸焉。 而莫之充忍也。 故德之所總,道弗能害也;智之所不知,辯弗能解也。 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謂之天府。 取焉而不損,酌焉而不竭,莫知其所由出,是謂瑤光。 瑤光者,資糧萬物者也,振困窮,補不足,則名生,興利除害,伐亂禁暴,則功成。 世無災害,雖神無所施其德,上下和輯,雖賢無所立其功。 昔容成氏之時,道路雁行列處,托嬰兒于巢上,置餘糧于每首,虎豹可尾,虺蛇可蹍,而不知其所由然。 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 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 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凶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於是天下廣狹、險易、遠近,始有道里。 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 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闢伊闕,導廛澗,平通溝陸,流注東海,鴻水漏,九州干,萬民皆寧其性,是以稱堯舜以為聖。 晚世之時,帝有桀、紂,為旋室、瑤台、象廊、玉床,紂為肉圃、酒池,燎焚天下之財,罷苦萬民之力,刳諫者,剔孕婦,攘天下,虐百姓,於是湯乃以革車三百乘,伐桀于南巢,放之夏台,武王甲卒三千,破紂牧野,殺之於宣室,天下寧定,百姓和集。 是以稱湯、武之賢。 由此觀之,有賢聖之名者,必遭亂世之患也。 今至人生亂世之中,含德懷道,拘無窮之智,箝口寢說,遂不言而死者眾矣。 然天下莫知貴其不言也。 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著于竹帛,鏤于金石,可傳於人者,其粗也。 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異路而同歸。 晚世學者,不知道之所一體,德之所總要,取成之跡,相與危坐而說之,鼓歌而舞之,故博學多聞,而不免于惑。 詩云:「不敢暴虎,不敢馮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此之謂也。 帝者,體太一;王者,法陰陽;霸者,則四時,君者,用六律。 秉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厭山川,含吐陰陽,伸曳四時,紀綱八極,經緯六合,覆露照導,普氾無私;蠉飛蠕動,莫不仰德而生。 陰陽者,承天地之和,形萬殊之體,含氣化物,以成埒類,贏縮卷舒,淪于不測,終始虛滿,轉於無原。 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歙,不失其敘,喜怒剛柔,不離其理。 六律者,生之與殺也,賞之與罰也,予之與奪也,非此無道也;故謹于權衡準繩,審乎輕重,足以治其境內矣。 是故體太一者,明於天地之情,通於道德之倫,聰明耀于日月,精神通於萬物,動靜調于陰陽,喜怒和于四時,德澤施于方外,名聲傳于後世。 法陰陽者,德與天地參,明與日月並,精與鬼神總,戴圓履方,抱表懷繩,內能治身,外能得人,發號施令,天下莫不從風。 則四時者,柔而不脆,剛而不鞼,寬而不肆,肅而不悖,優柔委從,以養群類,其德含愚而容不肖,無所私愛。 用六律者,伐亂禁暴,進賢而退不肖,扶撥以為正,壞險以為平,矯枉以為直,明於禁舍開閉之道,乘時因勢,以服役人心也。 帝者體陰陽則侵,王者法四時則削,霸者節六律則辱,君者失準繩則廢。 故小而行大,則滔窕而不親;大而行小,則狹隘而不容。 貴賤不失其體而天下治矣。 天愛其精,地愛其平,人愛其情。 天之精,日月星辰雷電風雨也;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人之情,思慮聰明喜怒也。 故閉四關,止五遁,則與道淪。 是故神明藏於無形,精神反于至真,則目明而不以視,耳聰而不以聽,心條達而不以思慮,委而弗為,和而弗矜,冥性命之情,而智故不得襍焉。 精泄于目,則其視明;在於耳,則其聽聰;留于口,則其言當;集於心,則其慮通。 故閉四關則身無患,百節莫苑,莫死莫生,莫虛莫盈,是謂真人。 第2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淮南子》
第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