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曰: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 生於度量,本於太一。 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 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 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咸當。 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盡其行。 四時代興,或暑或寒,或短或長,或柔或剛。 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 萌芽始震,凝氵寒以形。 形體有處,莫不有聲。 聲出於和,和出於適。 和適先王定樂,由此而生。 天下太平,萬物安寧。 皆化其上,樂乃可成。 成樂有具,必節嗜欲。 嗜欲不闢,樂乃可務。 務樂有術,必由平出。 平出於公,公出於道。 故惟得道之人,其可與言樂乎!亡國戮民,非無樂也,其樂不樂。 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亂世之樂有似於此。 君臣失位,父子失處,夫婦失宜,民人呻吟,其以為樂也,若之何哉?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調也。 始生人者,天也人,無事焉。 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惡,人弗得不闢。 欲與惡,所受於天也,人不得與焉,不可變,不可易。 世之學者,有非樂者矣,安由出哉?大樂,君臣、父子、長少之所歡欣而說也。 歡欣生於平,平生於道。 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為狀。 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無狀之狀者,則幾於知之矣。 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 故一也者制令,兩也者從聽。 先聖擇兩法一,是以知萬物之情。 故能以一聽政者,樂君臣,和遠近,說黔首,合宗親;能以一治其身者,免於災,終其壽,全其天;能以一治其國者,奸邪去,賢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適,風雨時,為聖人。 故知一則明,明兩則狂。 侈樂 三曰:人莫不以其生生,而不知其所以生;人莫不以其知知,而不知其所以知。 知其所以知之謂知道;不知其所以知之謂棄寶。 棄寶者必離其咎。 世之人主,多以珠玉戈劍為寶,愈多而民愈怨,國人愈危,身愈危累,則失寶之情矣。 亂世之樂與此同。 為木革之聲則若雷,為金石之聲則若霆,為絲竹歌舞之聲則若噪。 以此駭心氣、動耳目、搖蕩生則可矣,以此為樂則不樂。 故樂愈侈,而民愈鬱,國愈亂,主愈卑,則亦失樂之情矣。 凡古聖王之所為貴樂者,為其樂也。 夏桀、殷紂作為侈樂,大鼓、鐘、磬、管、簫之音,以巨為美,以眾為觀;俶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務以相過,不用度量。 宋之衰也,作為千鍾;齊之衰也,作為大呂;楚之衰也,作為巫音。 侈則侈矣,自有道者觀之,則失樂之情。 失樂之情,其樂不樂。 樂不樂者,其民必怨,其生必傷。 其生之與樂也,若冰之於炎日,反以自兵。 此生乎不知樂之情,而以侈為務故也。 樂之有情,譬之若肌膚形體之有情性也。 有情性則必有性養矣。 寒、溫、勞、逸、饑、飽,此六者非適也。 凡養也者,瞻非適而以之適者也。 能以久處其適,則生長矣。 生也者,其身固靜,感而後知,或使之也。 遂而不返,制乎嗜欲;制乎嗜欲無窮,則必失其天矣。 且夫嗜欲無窮,則必有貪鄙悖亂之心、淫佚奸詐之事矣。 故強者劫弱,眾者暴寡,勇者凌怯,壯者傲幼,從此生矣。 適音 四曰:耳之情慾聲,心不樂,五音在前弗聽;目之情慾色,心弗樂,五色在前弗視;鼻之情慾芬香,心弗樂,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慾滋味,心弗樂,五味在前弗食。 欲之者,耳目鼻口也;樂之弗樂者,心也。 心必和平然後樂。 心必樂,然後耳目鼻口有以欲之。 故樂之務在於和心,和心在於行適。 夫樂有適,心亦有適。 人之情:欲壽而惡夭,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欲逸而惡勞。 四欲得,四惡除,則心適矣。 四欲之得也,在於勝理。 勝理以治身,則生全以;生全則壽長矣。 勝理以治國,則法立;法立則天下服矣。 故適心之務在於勝理。 夫音亦有適:太巨則志蕩,以蕩聽巨則耳不容,不容則橫塞,橫塞則振;太小則志嫌,以嫌聽小則耳不充,不充則不詹,不詹則窕;太清則志危,以危聽清則耳溪極,溪極則不鑒,不鑒則竭;太濁則志下,以下聽濁則耳不收,不收則不摶,不摶則怒。 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濁,皆非適也。 何謂適?衷,音之適也。 何謂衷?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小大輕重之衷也。 黃鐘之宮,音之本也,清濁之衷也。 衷也者,適也。 以適聽適則和矣。 樂無太,平和者是也。 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平也;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國之音悲以哀,其政險也。 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 俗定而音樂化之矣。 故有道之世,觀其音而知其俗矣,觀其政而知其主矣。 故先王必托於音樂以論其教。 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嘆,有進乎音者矣。 大饗之禮,上玄尊而俎生魚,大羹不和,有進乎味者也。 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特以歡耳目、極口腹之慾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行理義也。 古樂 第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呂氏春秋》
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