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夏、殷、周者,土地之名。 堯以唐侯嗣位,舜從虞地得達,禹由夏而起,湯因殷而興,武王階周而伐,皆本所興昌之地,重本不忘始,故以為號,若人之有姓矣。 說《尚書》謂之有天下之代號,唐、虞、夏、殷、周者,功德之名,盛隆之意也。 故唐之為言蕩蕩也,虞者樂也,夏者大也,殷者中也,周者至也。 堯則蕩蕩民無能名;舜則天下虞樂;禹承二帝之業,使道尚蕩蕩,民無能名;殷則道得中;周武則功德無不至。 其立義美也,其褒五家大矣,然而違其正實,失其初意。 唐、虞、夏、殷、周,猶秦之為秦,漢之為漢。 秦起於秦,漢興於漢中,故曰猶秦、漢;猶王莽從新都侯起,故曰亡新。 使秦、漢在經傳之上,說者將復為秦、漢作道德之說矣。 堯老求禪,四岳舉舜。 堯曰:「我其試哉!」說《尚書》曰:「試者,用也;我其用之為天子也。 」文為天子也。 文又曰:「女於時,觀厥刑於二女。 」觀者,觀爾虞舜於天下,不謂堯自觀之也。 若此者,高大堯、舜,以為聖人相見已審,不須觀試,精耀相照,曠然相信。 又曰:「四門穆穆,入於大麓,烈風雷雨不迷。 」言大麓,三公之位也。 居一公之位,大總錄二公之事,眾多並吉,若疾風大雨。 夫聖人才高,未必相知也。 聖成事,舜難知佞,使皋陶陳知人之法。 佞難知,聖亦難別。 堯之才,猶舜之知也。 舜知佞,堯知聖。 堯聞舜賢,四岳舉之,心知其奇而未必知其能,故言「我其試〔哉〕!」試之於職,妻以二女,觀其夫婦之法,職治修而不廢,夫道正而不僻。 復令人庶之野,而觀其聖,逢烈風疾雨,終不迷惑。 堯乃知其聖,授以天下。 夫文言「觀」「試」,觀試其才也。 說家以為譬喻增飾,使事失正是,誠而不存;曲折失意,使偽說傳而不絶。 造說之傳,失之久矣。 後生精者,苟欲明經,不原實,而原之者亦校古隨舊,重是之文,以為說證。 經之傳不可從,《五經》皆多失實之說。 《尚書》、《春秋》,行事成文,較著可見,故頗獨論。 書解篇 第八十二 或曰:「士之論高,何必以文?」 答曰:夫人有文質乃成。 物有華而不實,有實而不華者。 《易》曰:「聖人之情見乎辭。 」出口為言,集札為文,文辭施設,實情敷烈。 夫文德,世服也。 空書為文,實行為德,著之於衣為服。 故曰:德彌盛者文彌縟,德彌彰者人彌明。 大人德擴其文炳。 小人德熾其文斑。 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積。 華而晥者,大夫之簀,曾子寢疾,命元起易。 由此言之,衣服以品賢,賢以文為差。 愚傑不別,須文以立折。 非唯於人,物亦咸然。 龍鱗有文,於蛇為神;鳳羽五色,於鳥為君;虎猛,毛蚡蚖;龜知,背負文:四者體不質,於物為聖賢。 且夫山無林,則為土山,地無毛,則為瀉土;人無文,則為僕人。 土山無麋鹿,瀉土無五穀,人無文德,不為聖賢。 上天多文而後土多理。 二氣協和,聖賢稟受,法象本類,故多文彩。 瑞應符命,莫非文者。 晉唐叔虞、魯成季友、惠公夫人號曰仲子,生而怪奇,文在其手。 張良當貴,出與神會,老父授書,卒封留侯。 河神,故出圖,洛靈,故出書。 竹帛所記怪奇之物,不出潢洿。 物以文為表,人以文為基。 棘子成欲彌文,子貢譏之。 謂文不足奇者,子成之徒也。 著作者為文儒,說經者為世儒。 二儒在世,未知何者為優。 或曰:「文儒不若世儒。 世儒說聖人之經,解賢者之傳,義理廣博,無不實見,故在官常位,位最尊者為博士,門徒聚眾,招會千里,身雖死亡,學傳於後。 文儒為華淫之說,於世無補,故無常官,弟子門徒不見一人,身死之後,莫有紹傳,此其所以不如世儒者也。 」 答曰:不然。 夫世儒說聖情,□□□□,共起並驗,俱追聖人。 事殊而務同,言異而義鈞。 何以謂之文儒之說無補於世?世儒業易為,故世人學之多;非事可析第,故宮廷設其位。 文儒之業,卓絶不循,人寡其書,業雖不講,門雖無人,書文奇偉,世人亦傳。 彼虛說,此實篇。 折累二者,孰者為賢?案古俊又著作辭說,自用其業,自明於世。 世儒當時雖尊,不遭文儒之書,其跡不傳。 周公制禮樂,名垂而不滅。 孔子作《春秋》,聞傳而不絶。 周公、孔子,難以論言。 漢世文章之徒,陸賈、司馬遷、劉子政、揚子云,其材能若奇,其稱不由人。 世傳《詩》家魯申公,《書》家千乘歐陽、公孫,不遭太史公,世人不聞。 夫以業自顯,孰與須人乃顯?夫能紀百人,孰與廑能顯其名? 或曰:「著作者,思慮間也,未必材知出異人也。 居不幽,思不至。 使著作之人,總眾事之凡,典國境之職,汲汲忙忙,〔何〕暇著作?試使庸人積閒暇之思,亦能成篇八十數。 文王日昃不暇食,周公一沐三握髮,何暇優遊為麗美之文於筆札?孔子作《春秋》,不用於周也。 司馬長卿不預公卿之事,故能作子虛之賦。 揚子云存中郎之官,故能成《太玄經》,就《法言》。 使孔子得王,《春秋》不作。 〔籍〕長卿、子云為相,賦玄不工。 」 第1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衡》
第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