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有貪愎而多欲,子皙好在人上,二子不相得。 子皙攻伯有,伯有出奔,駟帶率國人以伐之,伯有死。 其後九年,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 」則皆走,不知所往。 後歲,人或夢見伯有介而行,曰:「壬子,余將殺帶也。 明年壬寅,余又將殺段也。 」及壬子之日,駟帶卒,國人益懼。 後至壬寅日,公孫段又卒,國人愈懼。 子產為之立後以撫之,乃止矣。 其後子產適晉,趙景子問曰:「伯有猶能為鬼乎?」子產曰:「能。 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 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 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憑依人以為淫厲。 況伯有,我先君穆公之冑,子良子孫,子耳之子,弊邑之卿,從政三世矣。 鄭雖無腆,抑諺曰:“蕞爾小國,而三世執其政柄,其用物弘矣,取精多矣。 其族又大,所憑厚矣。 而強死,能為鬼,不亦宜乎!」伯有殺駟帶、公孫段不失日期,神審之驗也。 子產立其後而止,知鬼神之操也。 知其操,則知其實矣。 實有不空,故對問不疑。 子產,智人也,知物審矣。 如死者無知,何以能殺帶與段?如不能為鬼,子產何以不疑?曰:與伯有為怨者,子皙也。 子皙攻之,伯有奔,駟帶乃率國人遂伐伯有。 公孫段隨駟帶,不造本〔仇〕,其惡微小。 殺駟帶不報子皙,公孫段惡微,與帶俱死。 是則伯有之魂無知,為鬼報仇,輕重失宜也。 且子產言曰:「強死者能為鬼。 」何謂強死?謂伯有命未當死而人殺之邪?將謂伯有無罪而人冤之也?如謂命未當死而人殺之,未當死而死者多。 如謂無罪人冤之,被冤者亦非一。 伯有強死能為鬼,比干、子胥不為鬼。 春秋之時,弒君三十六。 君為所弒,可謂強死矣。 典長一國,用物之精可謂多矣。 繼體有土,非直三世也。 貴為人君,非與卿位同也。 始封之祖,必有穆公、子良之類也。 以至尊之國君,受亂臣之弒禍,其魂魄為鬼,必明於伯有,報仇殺仇,禍繁於帶、段。 三十六君無為鬼者,三十六臣無見報者。 如以伯有無道,其神有知,世間無道莫如桀、紂,桀、紂誅死,魄不能為鬼。 然則子產之說,因成事者也。 見伯有強死,則謂強死之人能為鬼。 如有不強死為鬼者,則將雲不強死之人能為鬼。 子皙在鄭,與伯有何異?死與伯有何殊?俱以無道為國所殺。 伯有能為鬼,子皙不能。 強死之說,通於伯有,塞於子皙。 然則伯有之說,杜伯之語也。 杜伯未可然,伯有亦未可是也。 秦桓公伐晉,次於輔氏。 晉侯治兵於稷,以略翟土,立黎侯而還。 及魏顆敗秦師於輔氏,獲杜回。 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 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妾。 」病困,則更曰:「必以是為殉。 」及武子卒,顆不殉妾。 人或難之,顆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 」及輔氏之役,魏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見老父曰:「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 爾用先人之治命,是以報汝。 」夫嬖妾之父知魏顆之德,故見體為鬼,結草助戰,神曉有知之效驗也。 曰:夫婦人之父能知魏顆之德,為鬼見形以助其戰,必能報其生時所善,殺其生時所惡矣。 凡人交遊必有厚薄,厚薄當報,猶〔嫁〕婦人之當謝也。 今不能報其生時所厚,獨能報其死後所善,非有知之驗,能為鬼之效也。 張良行泗水上,老父授書。 光武困厄河北,老人教誨。 命貴時吉,當遇福喜之應驗也。 魏顆當獲杜回,戰當有功,故老人妖象結草於路者也。 王季葬於滑山之尾,欒水擊其墓,見棺之前和。 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見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欒水見之於是也。 」於是也而為之張朝,而百姓皆見之三日而後更葬。 文王,聖人也,知道事之實。 見王季棺見,知其精神欲見百姓,故出而見之。 曰:古今帝王死,葬諸地中,有以千萬數,無慾復出見百姓者,王季何為獨然?河、泗之濱,立〔塚〕非一,水湍崩壤,棺槨露見,不可勝數,皆欲復見百姓者乎?欒水擊滑山之尾,猶河、泗之流湍濱圻也。 文王見棺和露,惻然悲恨,當先君欲復出乎,慈孝者之心,幸冀之意,賢聖惻怛,不暇思論。 推生況死,故復改葬。 世欲信賢聖之言,則謂王季欲見姓者也。 齊景公將伐宋,師過太山,公夢二丈人立而怒甚盛。 公告晏子,晏子曰:「是宋之先,湯與伊尹也。 」公疑以為泰山神。 晏子曰:「公疑之,則嬰請言湯、伊尹之狀。 湯晰,以長頤以髯,鋭上而豐下,〔倨〕身而揚聲。 」公曰:「然,是已。 」「伊尹黑而短,蓬而髯,豐上而鋭下,僂身而下聲。 」公曰:「然,是已。 今奈何?」晏子曰:「夫湯、太甲、武丁、祖己,天下之盛君也,不宜無後。 今唯宋耳,而公伐之,故湯、伊尹怒。 請散師和於宋。 」公不用,終伐宋,軍果敗。 夫湯、伊尹有知,惡景公之伐宋,故見夢盛怒以禁止之。 景公不止,軍果不吉。 曰:夫景公亦曾夢見彗星,其時彗星不出,然而夢見之者,見彗星其實非。 夢見湯、伊尹,實亦非也。 或時景公軍敗不吉之象也。 晏子信夢,明言湯、伊尹之形,景公順晏子之言,然而是之。 秦並天下,絶伊尹之後,遂至於今,湯、伊尹不祀,何以不怒乎? 第10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衡》
第1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