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帝王建鴻德者,須鴻筆之臣褒頌紀載,鴻德乃彰,萬世乃聞。 問說《書》者:「『欽明文思』以下,誰所言也?」曰:「篇家也。 」「篇家誰也?」「孔子也。 」然則孔子鴻筆之人也。 「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也。 」鴻筆之奮,蓋斯時也。 或說《尚書》曰:「尚者,上也;上所為,下所書也。 」「下者誰也?」曰:「臣子也。 」然則臣子書上所為矣。 問儒者:「禮言制,樂言作,何也?」曰:「禮者上所制,故曰制;樂者下所作,故曰作。 天下太平,頌聲作。 」方今天下太平矣,頌詩樂聲可以作未?傳者不知也,故曰拘儒。 衛孔悝之鼎銘,周臣勸行。 孝宣皇帝稱潁川太守黃霸有治狀,賜金百斤,漢臣勉政。 夫以人主頌稱臣子,臣子當褒君父,於義較矣。 虞氏天下太平,夔歌舜德;宣王惠周,《詩》頌其行;召伯述職,周歌棠樹。 是故《周頌》三十一,《殷頌》五,《魯頌》四,凡《頌》四十篇,詩人所以嘉上也。 由此言之,臣子當頌,明矣。 儒者謂漢無聖帝,治化未太平。 《宣漢》之篇,論漢已有聖帝,治已太平;《恢國》之篇,極論漢德非常實然,乃在百代之上。 表德頌功,宣褒主上,《詩》之頌言,右臣之典也。 舍其家而觀他人之室,忽其父而稱異人之翁,未為德也。 漢,今天下之家也;先帝、今上民臣之翁也。 夫曉主德而頌其美,識國奇而恢其功,孰與疑暗不能也?孔子稱「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或年五十擊壤於涂,或曰:「大哉!堯之德也。 」擊壤者曰: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孔子乃言「大哉!堯之德」者,乃知堯者也。 涉聖世不知聖主,是則盲者不能別青黃也;知聖主不能頌,是則暗者不能言是非也。 然則方今盲喑之儒,與唐擊壤之民,同一才矣。 夫孔子及唐人言大哉者,知堯德,蓋堯盛也;擊壤之民雲「堯何等力」,是不知堯德也。 夜舉燈燭,光曜所及,可得度也;日照天下,遠近廣狹,難得量也。 浮於淮、濟,皆知曲折;入東海者,不曉南北。 故夫廣大從橫難數,極深,揭歷難測。 漢德酆廣,日光海外也。 知者知之,不知者不知漢盛也。 漢家著書,多上及殷、周,諸子並作,皆論他事,無褒頌之言,《論衡》有之。 又《詩》頌國名《周頌》,杜撫、〔班〕固所上《漢頌》,相依類也。 宣帝之時,畫圖漢列士,或不在於畫上者,子孫恥之。 何則?父祖不賢,故不畫圖也。 夫頌言,非徒畫文也。 如千世之後,讀經書不見漢美,後世怪之。 故夫古之通經之臣,紀主令功,記於竹帛;頌上令德,刻於鼎銘。 文人涉世,以此自勉。 漢德不及六代,論者不德之故也。 地有丘洿,故有高平,或以鍤平而夷之,為平地矣。 世見五帝、三王為經書,漢事不載,則謂五、三優於漢矣。 或以論為鍤,損五、〔三〕,少豐滿漢家之下,併為平哉!漢將為丘,五、三轉為洿矣。 湖池非一,廣狹同也,樹竿測之,深淺可度。 漢與百代俱為主也,實而論之,優劣可見。 故不樹長竿,不知深淺之度;無《論衡》之論,不知優劣之實。 漢在百代之末,上與百代料德,湖池相與比也,無鴻筆之論,不免庸庸之名。 論好稱古而毀今,恐漢將在百代之下,豈徒同哉! 謚者,行之跡也。 謚之美者,成、宣也;惡者,靈、歷也。 成湯遭旱,周宣亦然。 然而成湯加「成」,宣王言「宣」,無妄之災,不能虧政,臣子累謚,不失實也。 由斯以論堯,堯亦美謚也,時亦有洪水,百姓不安,猶言堯者,得實考也。 夫一字之謚,尚猶明主,況千言之論,萬文之頌哉? 船車載人,孰與其徒多也?素車樸船,孰與加漆采畫也?然則鴻筆之人,國之船車、采畫也。 農無〔強〕夫,穀粟不登;國無強文,德暗不彰。 漢德不休,亂在百代之間,強筆之儒不著載也。 高祖以來,著書非不講論漢。 司馬長卿為《封禪書》,文約不具。 司馬子長紀黃帝以至孝武,揚子云錄宣帝以至哀、平。 陳平仲紀光武。 班孟堅頌孝明。 漢家功德,頗可觀見。 今上即命,未有褒載,《論衡》之人,為此畢精,故有《齊世》、《宣漢》、《恢國》、《驗符》。 龍無雲雨不能參天。 鴻筆之人,國之雲雨也。 載國德於傳書之上,宣昭名於萬世之後,厥高非徒參天也。 城牆之土,平地之壤也,人加築蹈之力,樹立臨池。 國之功德,崇於城牆,文人之筆,勁於築蹈。 聖主德盛功立,〔若〕不褒頌紀載,奚得傳馳流去無疆乎?人有高行,或譽得其實,或欲稱之不能言,或謂不善,不肯陳一。 斷此三者,孰者為賢?五、三之際,於斯為盛。 孝明之時,眾瑞並至,百官臣子,不為少矣,唯班固之徒,稱頌國德,可謂譽得其實矣。 頌文譎以奇,彰漢德於百代,使帝名如日月,孰與不能言,言之不美善哉? 第9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衡》
第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