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曰;其機一也,或逆而轉之,或順而行之是也。 昔太公性武王至牧野,遇雷雨,旗鼓毀折。 散宜生欲卜吉而後行。 此則因軍中疑懼,必假卜以問神焉。 太公以為腐草枯骨無足問。 且以臣伐君,豈可再乎!然觀散宜生發機于前,太公成機于後,逆順雖異,其理致則同。 臣前所謂術數不可廢者,蓋存其機于未萌也。 及其成功在人事而已。 47、太宗曰:當今將帥,唯李勣、道宗、薛萬徹,除道宗以親屬外,孰堪大用? 靖曰:陛下嘗言勣、道宗用兵不大勝亦不大敗;萬徹若不大勝即須大敗。 臣愚思聖言,不求大勝亦不求大敗者,節制之兵也;或大勝或大敗者,幸而成功者也。 故孫武云:「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節制在我云爾。 48、太宗曰:兩陳相臨,欲言不戰,安可得乎? 靖曰:昔晉師伐秦,交綏而退。 《司馬法》曰:「逐奔不遠,總綏不及。 」臣謂綏者,禦轡之索也。 我兵既有節制,彼敵亦正行伍,豈敢輕戰哉。 故有出而交綏,退而不逐,各防其失敗者。 孫武云:「勿擊堂堂之陳,無邀正正之旗。 」若兩陳體均勢等,苟一輕肆,為其所乘,則或大敗,理使然也,是敵兵有不戰,有必戰;夫不戰者在我,必戰者在敵。 太宗曰:不戰在我,何謂也? 靖曰:孫武云:「我不欲戰者,劃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敵有人焉,則交綏之間,未可圖也,故曰不戰在我。 夫必戰在敵者,孫武云:「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本待之。 」敵無人焉,則必來戰,吾得以乘而破之。 故曰,必戰者在敵。 太宗曰:深乎,節制之兵。 得其法則昌,失其法則亡。 卿為纂述歷代善於節制者,具圖來上,朕當擇其精微,垂于後世。 靖曰:臣前述進黃帝、太公二陣圖,並《司馬法》、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歷代名將用其一二而成功者亦眾矣。 但吏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臣不敢奉詔,當纂述以聞。 49、太宗曰:兵法孰為最深者? 靖曰:臣常分為三等,使學者當漸而至焉。 一曰道,二曰天地,三曰將法。 夫道之說至微至深,《易》所謂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是也。 夫天之說陰陽,地之說險易。 善用兵者,能以陰奪陽,以險攻易,孟子所謂天時地利者是也。 夫將法之說在乎任人利器,《三略》所謂得士者昌,管仲所謂器必堅利是也。 太宗曰:然。 吾謂不戰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戰百勝者中也,深溝高壘以自守者下也。 以是較量孫武著書,三等皆具焉。 靖曰:觀其文,跡其事,亦可差別矣。 若張良、范蠡、孫武脫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爾乎。 若樂毅、管仲、諸葛亮戰必勝,守必固,此非察天時地利,安能爾乎。 其次王猛之保秦,謝安之守晉,非任將擇材,繕完自固,安能爾乎。 故習兵之學,必先繇下以及中,繇中以及上,則漸而深矣。 不然,則會空言,徒記誦,無足取也。 太宗曰:道家忌三世為將者,不可妄傳也,不可不傳也。 卿其慎之。 靖再拜出,盡傳其書與李勣。 第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李問對》
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