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杬子《玉篇》、《唐韻》、釋杬字云:「木名,出豫章,煎汁,藏果及卵不壞。 」《異物誌》云:「杬子,音元,鹽鴨子也。 」以其用杬木皮汁和鹽漬之。 今吾鄉處處有此,乃如蒼耳、益母,莖幹不純是木。 小人爭鬥者,取其葉挼摖皮膚,輒作赤腫,如被傷,以誣賴其敵。 至藏鴨卵,則又以染其外, 使若赭色雲。 月中桂兔《西陽雜俎·大咫篇》,載月星神異數事。 其命名之義,取《國語》楚靈王曰「是知大咫,安知民則」之說。 其紀月中贍佳,引釋氏書,言須彌山南面有閻扶樹,月過樹,影入月中。 或言月中贍桂,地影也,空處,水影也。 予記東坡公《鑒空閣詩》云:「明月本自明,無心孰為鏡。 掛空如水鑒,寫此山河影。 我觀大瀛海,巨浸與天永。 九州居其間,無異蛇盤鏡。 空水兩無質,相照但耿耿。 妄雲桂兔蟆,俗說皆可屏。 」正用此說。 其詩在集中,題為《和黃秀才》。 頃予游南海,西歸之日,泊舟金利山下,登崇福寺,有閣枕江流,標曰「鑒空」,正見詩牌揭其上,蓋當時臨賦處也。 唐二帝好名唐貞觀中,忽有白鵲營巢于寢殿前槐樹上,其巢合歡如腰鼓。 左右拜舞稱賀,太宗曰:「我常笑隋場帝好祥瑞,瑞在得賢,此何足賀?」乃命毀其巢,放鵲于野外。 明皇初即位,以風俗奢靡,制乘輿服禦金銀器玩,令有司銷毀,以供軍國之用。 其珠玉錦繡焚于殿前,天下毋得復采織,罷兩京織錦坊。 予謂二帝,皆唐之明主,所言所行,足以垂訓于後,然大要出於好名。 鵲巢之異,左右從而獻諛,叱而去之可也,何必毀其巢?珠玉錦繡,勿珍而尚之可也,何必焚之殿前,明以示外,使家至戶曉哉!治道貴于執中,是二者懼不可以為法。 其後楊貴妃有寵,織綉之工,專供妃院者七百人,中外爭獻器服珍玩。 嶺南經略使張九皋、廣陵長史王翼,以所獻精靡,九皋加三品, 翼入為戶部侍郎,天下從風而靡,明皇之始終,一何不同如此哉! 周禮非周公書《周禮》一書,世謂周公所作,而非也,昔賢以為戰國陰謀之書,考其實,蓋出於劉歆之手。 《漢書·儒林傳》,盡載諸經專門師授,此獨無傳。 至王莽時,歆為國師,始建立《周官經》以為《周禮》,且置博士。 而河南杜子春受業于歆,還家以教門徒,好學之士鄭興,及其子眾往師之,此書遂行。 歆之處心積慮,用以濟莽之惡,莽據以毒痡(fū)四海,如五均、六筦(guǎn)、市官、賒貸,諸所興為,皆是也。 故當其時,公孫祿既已斥歆顛倒《六經》毀師法矣。 歷代以來,唯宇文周依六典以建官,至于治民發政, 亦未嘗循故轍。 王安石欲變亂祖宗法度,乃尊崇其言,至與《詩》、《書》均匹,以作《三經新義》,其序略曰:“其人足以任官,其官足以行法,莫盛乎成周之時;其法可施于後世,其文有見于載籍,莫具乎《周官》之書。 自周之衰,以至于今,太平之遺蹟,掃蕩幾盡,學者所見無復全經。 於是時也,乃欲訓而發之,臣知其難也。 以訓而發之之難,則又以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復之之為難。 ”則安石所學所行實于此乎出。 遂謂:「一部之書,理財居其半。 」又謂:「泉府,凡國之財用取具焉,歲終,則會其出入而納其餘, 則非特摧兼併,救貧厄,因以足國事之財用。 夫然故雖有不庭不虞,民不加賦,而國無乏事。 」其後呂嘉問法之而置市易,由中及外,害遍生靈。 嗚呼! 二王托《周官》之名以為政,其歸於禍民一也。 醉尉亭長李廣免將軍為庶人,屏居藍田,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亭, 霸陵尉醉呵止廣。 後廣拜右北平太守,請尉與俱,至軍而斬之,上書自陳謝罪,武帝報曰:「報忿除害,朕之所圖幹將軍也。 」王莽竊位,尤備大臣抑奪下權,大司空士夜過奉常亭,亭長呵之,告以官名,亭長醉曰:「寧有符傳邪!」士以馬箠擊亭長,亭長斬士,亡,郡縣逐之。 家上書,莽曰:「亭長奉公,勿逐。 」大司空王邑斥士以謝。 予觀此兩亭尉長,其醉等耳。 霸陵尉但呵止李廣,而廣殺之,武帝不問,奉常亭長殺宰士,而王莽反以奉公免之,亦可笑也。 三易之名《三易》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皆以兩字為義。 今人但稱《周易》曰《易》,非也。 夏曰《連山》,其卦以純《民》為首,《艮》為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 雲氣出內于山,故名《易》為《連山》。 商曰《歸藏》,以純《坤》為首,《坤》為地,萬物莫不歸而藏於中,故名為《歸藏》。 周曰《周易》,以純《乾》為首,《乾》為天, 天能周匝于四時,故名《易》為周也。 太簇為人統,寅為人正。 夏以十三月為正,人統,人無為卦首之理,《艮》漸正月,故以《艮》為首。 林鐘為地統,未之沖醜,故為地正,商以十二月為正,地統,故以《坤》為首。 黃鐘為天統,子為天正,周以十一月為正,天統,故以《乾》為首。 此本出唐賈公彥《周禮正義》之說,予整齊而紀之。 所謂十三月者,承十二月而言,即正月耳。 後漢陳寵論之甚詳。 本出《尚書大傳》。 忠臣名不傳古今忠臣義士,其名載于史策者,萬世不朽,然有不幸而泯沒無傳者。 第9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容齋隨筆》
第96頁